孝是什么意思( 二 )


(二)虽然在文化讲究的是百善孝为先 , 但却没有人能够确切地给孝做一个衡量标准 。正所谓公道自在人心,情感所至,也是人心的感触所达 。比起物质上的感受 , 往往精神上的感受更加的触动 , 所以孝更加讲究的是心意 , 是从心而发的那种真诚,绝对不是单单用所做的孝事的多少、大小、轻重来随意判定 。
总之,人生存在的意外太多,并不能只根据一条轨迹就抵达人生的尽头,所以说“论孝论心不论事,论事万年无孝子” 。
俗话说:“百善孝为先,万恶*为源 。常存仁孝心,则天下凡不可为者,皆不忍为 。”所以孝居百行之先;一起邪*念,则生平极不欲为者 , 皆不难为!
孝是中华传统文化提倡的行为,指儿女的行为不应该违背父母、家里的长辈以及先人的心意,是一种稳定伦常关系的表现 。所谓「百行孝为先」 , 反映中华民族极为重视孝的观念 。
孝的一般表现为孝顺、孝敬等 。孝顺指为了回报父母的养育,而对父母权威的肯定,从而遵从父母的指点和命令,按照父母的意愿行事 。
儒家《孝经》开宗明义章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於后世,以显
《百善孝为先》周国民书(2张)
父母,孝之终也 。夫孝,始於事亲,中於事君,终於立身」,由此可见中华文化孝的观念不只於孝顺父母而已,孝顺父母只是孝道的开始 。《孝经·谏诤章第十五》:「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於父,臣不可以不争於君 。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 。《广至德章·第十三》:「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兄者也;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君者也 。」 《论语》中,子夏向孔子请问什麼是孝 。孔子说:晚辈长保恭敬和悦的神色是最难做到的(子夏问孝 。子曰:色难) 。「孝」字在《论语》中,一共见于14章 。其中为孔子所言,且与孝的定义有关者,共有5章 。
道家《庄子·天运》孝的观念:「以敬孝易,以爱孝难;以爱孝易 , 以忘亲难;忘亲易,使亲忘我难;使亲忘我易,兼忘天下难;兼忘天下易,使天下兼忘我难 。」
印度及其他亚洲地区也有类似的伦理概念,另外孝顺还可以推广为一般对年长的人的尊敬和顺从,比如媳妇对公婆的孝顺 , 对长辈亲戚(比如姑、伯、舅、姨等)的孝顺等 。
孟懿子问孝 。子曰:无违 。樊迟御 , 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 。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 , 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孟武伯问孝 。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子游问孝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夏问孝 。子曰:色难 。有事 , 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