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纲五常是什么( 二 )


儒家的五常是指什么
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是指人作为社会中的独立个体,为了自身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 而应该拥有的五种最基本的品格和德行 。是中国儒家伦理文化中的重要思想,儒教通过三纲五常的教化来维护社会的伦理道德、政治制度,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
春秋、战国、秦汉时期各种学术派别的崛起,使人的思想发生了改变,动摇了各代帝王的统治 。儒家思想对于世人影响最为深远,才有了后来的秦始皇“焚书坑儒”这个举动 。儒家文化中的三纲五常是什么呢?不妨一起往下看看 。
三纲为:君为臣纲,君不正 , 臣投他国 。国为民纲,国不正,民起攻之 。父为子纲,父不慈,子奔他乡 。子为父望,子不正,大义灭亲 。夫为妻纲,夫不正,妻可改嫁 。妻为夫助,妻不贤,夫则休之 。
可见,正确的理解应该是 , 君主应该成为臣下的表率,父亲应该成为儿子的表率 , 丈夫应该成为妻子的表率,身处某种位置,就要承担相应的责任 , 正人先正己,三纲非但不是奴役压迫 , 反而是对上位者的约束,三纲并非是为臣、子、妻定的,而是给君、父、夫定的!
三纲:君臣义,父子亲 , 夫妇顺 。《礼纬·含文嘉》云:三纲,谓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矣 。
至于五常,爱之仁,正之义,君之礼 , 哲思智,情同信,春生化万物而成仁,秋刚正利收而为义,礼是形式,智为思想,信是保证 。
1、五常:仁、义、礼、智、信 。
五常又称“五典”,即五种行为规则 。语出《尚书·泰誓下》:“狎辱五常” 。孔颖达疏云:“五常即五典,谓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 。”
2、五常:据说指“五伦” , 古人所谓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五种人伦关系 。用忠、孝、悌、忍、善为“五伦”关系准则 。
孟子认为:君臣之间有礼义之道,故应忠;父子之间有尊卑之序,故应孝,兄弟手足之间乃骨肉至亲,故应悌;夫妻之间挚爱而又内外有别,故应忍;朋友之间有诚信之德,故应善;这是处理人与人之间伦理关系的道理和行为准则 。
【三纲五常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