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 三 )


例5 在荠菜中三角形的角果是由两对非等位基因T1和T2所决定 。其隐性基因t1和t2决定长筒形角果,现用具有不同显性非等位基因的三角形角果杂交,则F2中表现型的类型及比例为( )
A3:1 B13:3 C1:1 D15:1
答案:D
解析:亲本的基因型为T1T1t2t2×t1t1T2T2得F1为T1t1T2t2,再相互杂交得:F2,t1t1t2t2表现为长筒形,其余均为三角形,故三角形:长筒形=15∶1 。
六、抑制作用(13:3)
两对独立基因中的一对显性基因本身不能控制性状的表现 , 但对另一对基因的显性表现有抑制作用 。子一代(AaBb)自交,子二代中应该为:9/16A_B_,3/16A_bb,3/16aaB_,1/16aabb 。由于显性基因A对另一对基因的显性表现具有抑制作用,其中13/16( A_B_+A_bb+aabb)表现为一种性状,3/16aaB_表现为另一种性状,故性状分离比为13∶3 。
例6 蚕的**茧(Y)对白色茧(y)是显性,抑制**出现的基因(I)对**出现的基因(i)是显性 。现用杂合白色茧(IiYy)蚕相互交配,后代中白色茧对**茧的分离比是( )
A3:1 B13:3 C1:1 D15:1
答案:B
解析:依题意可知,只有基因型为iiY_的个体才表现为**茧 , 其余基因型的个体均为白色茧 。杂合白色茧(IiYy)蚕相互交配,**茧(iiY_)蚕占3/16,白色茧占13/16 。
作者简介:周伟,生物奥赛主教练 。主要从事生物教学与奥赛培训研究,近年来在《生物学教学》、《中学生物教学》、《吉首大学学报》、《新高考》、《考试报》、《素质教育报》、《中学生理化报》、《中学生学习报》、《当代中学生报》等报刊上发表文章60多篇 。
F3是第三代的意思 。
性状分离比,以一对相对性状为例(例如本题的灰种皮(G)和白种皮(g) , 或黄子叶(Y)和绿子叶(y))在杂合F1(Gg)自交后,F2代所显示的性状表现型的比例 。其中GG+Gg个体数比上gg个体数理论上等于3:1 。
子叶颜色是由基因决定,所以F2代便可观察到性状分离 。
而种皮属于母体上一代植物的性状,F2的种皮是F1的性状,所以要想知道F2的种皮颜色,只有等到F3代种子发育成熟时才能知道 。
所以答案为F3 and F2
后代中相对性状的分离比,一对性状的话Aa与Aa杂交后代基因比AA:Aa:aa是1:2:1 。而性状分离比是显性性状比隐形性状是3:1,因为AA与Aa都是显性性状~两队等位基因更加复杂~
可以 。
如果非要较真的话,直接说“可以”是不严谨的,应该说“几乎不可能在性染色体上” 。因为性状分离比是实际观测到的数据,和理论比例会有偏差,当运气非常非常不好(或者应该说非常非常好?)的时候,也可能虽然就是在性染色体上但也出于偶然出现了3:1这个比例并且非常不符合理论值 。观测样本量越大这种情况越不容易发生,但其概率永远不可能为0,永远都有那么一丝丝可能会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