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爱读书的人,不会慌张( 三 )


沈从文晚年时,文学创作多受钳制,书稿文集也被悉数抄没 。
还被罚去打扫女厕,备受羞辱,加上他身体虚弱,常常无故流鼻血,身体和精神都陷入极大的痛苦之中 。
挣扎许久,沈从文选择搁笔文坛,转而研究文物,在浩如烟海的历史文献中安身立命 。
读书随处净土,闭门即是深山 。
从此,他住到一个不到十平米的小房间里,在文物之路筚路蓝缕,于众声喧哗中,独善其身 。
很多人不理解他的选择,但他却说:“整日读文献,别人以为枯燥,其实我很从容 。”
在读文献研究历史文物的过程中,沈从文的灵魂有了寄托 。
他的精神世界便像一片瘠土,重又涌入活水,变得生机盎然 。
他的侄子黄永玉,那段时间感到苦闷,叔侄俩在胡同相遇,沈从文轻声宽慰道:要从容啊!
之后,沈从文迁居双溪,旅途劳顿使得旧疾复发,去买止痛片,出了医院,一路唱着戏曲,像个老顽童一样,载歌载舞,神采飞扬 。
黄永玉担心他的身体,没想到沈从文竟反过来写信安慰他:
“这里周围都是荷花,灿烂极了,你若来一定喜欢…”
沈从文从容淡定的人生态度给了黄永玉很大的鼓励,支撑他熬过了最难的那段时光 。
一位哲人曾说,人想要活得幸福,肉体和灵魂都需要有个家 。
现实中,人的肉体容易安放,一间房一张床,一箪食一瓢饮,足矣 。
可太多人,终其一生,灵魂都似游魂无处安放 。
而爱读书的人,却可以于浩瀚书海中,为自己的灵魂寻得一方净土,觅得一处庇护 。
就像鸟需巢归,人亦需归途 。
此心安处是吾乡 。世间唯有读书,灵魂才有归属 。

南宋诗人尤袤曾说:
“饥读之以当肉,寒读之以当裘,孤寂而读之以当友,幽忧而读之以当金石琴瑟也 。”
读书的益处太多:
当少年,助你立志,行稳致远 。
当中年,铸成格局,渡人自渡 。
当晚年,丰盈灵魂,安顿余生 。
点个在看,余生与书相伴,多读书,读好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