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克利斯朵夫》读后感格式怎么样?( 七 )


正在世界观形成的当口,深刻认识了祖父成功的阳光,父亲堕落的阴影 。他看出了父亲是给人生打败的,这颗不幸的灵魂,随波逐流放荡不羁地向着“欲壑”滑落,全然没有一点反抗的>勇气,最后只得对着虚度的一生哀嚎叹息 。呵呵,这个倒霉的父亲,给约翰·克里斯朵夫的不仅是这些,他遗留给儿子的,是天性里的天真和人生最可宝贵的好奇心,这好奇心不会被时间冲淡而是越来越强烈 。
正如罗曼·罗兰写的,大半的人一过青春就死掉了,以后的生命不过是用来模仿着自己,把以前真正有人味的日子里做的、说的、想的、喜欢的一切,一天天地重复着,而且越来越机械越来越离谱出格 。这种天真和好奇,做成了约翰·克里斯朵夫的活泼泼的生命力 。
祖父“个人奋斗”、出人头地的教育中最危险的部分:骄傲与没落的贵族气,被他母亲的“温良恭俭让”的榜样和舅舅“做个平常的人,做好份内的事”、虔诚、欢乐、安贫乐道的思想影响给克服了 。只要我们肯进入到民众深处,我们就有机会遇到他舅舅那样的人,思想、人生的重大话题,在他们那里变得亲切,变成人之常情 。而每一个成年人,只要他心里有爱,有游经人生社会的阅历,有足够的聪明,他都有机会成为约翰·克里斯朵夫的舅舅那样深刻而亲切的人 。
约翰·克里斯朵夫没有经过系统文化教养,造成了他本质上的纯朴“粗野”、性格上的豪放“不羁”.他不须刻意、花大力气兴许仍不会如意的“反朴归真”,确定了他的平民性,同时音乐的魅力——身为长子有机会耳濡目染祖父的辉煌和艺术,使他早熟,且一陷到底,造就了他思想的丰富多彩 。
音乐如禅,正巧是“直击人心,不立文字”的 。
有朋友问我冉阿让的一生>幸福吗?(他是一个高尚的人)我说:不!他过得是半个人生,因为他没有拥有友情和爱情,他过的是>孤独的一生 。而约翰·克里斯朵夫生命中最生动的部分,是由友谊和爱情充实着的 。
友谊和爱情是人类相互吸引先天带了性与灵的色彩,它是灵魂思想甚至肉体最好的营养 。罗曼·罗兰用了抒情的笔调写了这段总会给我感动的话:“我有了一个朋友了!??找到了一颗灵魂,使你在苦恼中有所依傍,有个温柔而安全的托身之地,使你惊魂未定之时能够喘息一会:那是多么甜美啊!”爱情,不过是友情的深化物而已 。
童年的约翰·克里斯朵夫第一次“呼朋唤伴”是在母亲做“佣人”的女主人家里羞辱地被排斥 。加上他过早地担起了养家糊口的责任,使他奠定了孤独的人生基调,他的每一次交友,在他都有着非同小可的意义 。
少年的约翰·克里斯朵夫同几乎一切人一样,异性的朋友总在同性朋友之后 。同性朋友的亲昵就带了性“启蒙”的意味,罗曼·罗兰在这本书里,给约翰·克里斯朵夫青少年时代的每一个朋友,在后来都有了一个对应成熟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