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感的诗句有哪些

1.绝句
宋 石柔
来时万缕弄轻黄,去日飞球满路旁 。
我比杨花更飘荡,杨花只是一春忙 。
2.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
唐 李白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3.山园小梅·其一
宋 林逋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
3.春望
唐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
4.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五代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
5.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
五代 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

运用通感的诗句? 白居易《琵琶行》:“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水下滩 。
水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渐歇 。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
” 韩愈《听颖师弹琴》:“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 。
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 。
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 。
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 。
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 。
” 李贺《李凭箜篌引》:“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弦动紫皇 。
” 韩愈《南山》诗:“或竦若惊□(雉鸣)”,“或背若相恶,或向若相佑” 宋祁《玉楼春》词:“红杏枝头春意闹” 李贺《蝴蝶飞》中的“杨花扑帐春云热” 王维《过青溪水》中的“色静深松里” 刘长卿《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中的“寒磬满空林” 王维《山中》的“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
通感的诗句有哪些

语文通感的名句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朱自清《荷塘月色》) 宋祁《玉楼春》名句:“红杏枝头春意闹 。
” 李义山《杂篡-意想》早指出:“冬日着碧衣似寒,夏月见红似热” 。
下面还有很多:通感就是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以感觉写感觉” 。
通感技巧的运用,能突破语言的局限,丰富表情达意的审美情趣,收到增强文采的艺术效果 。
举例子来说吧:欣赏建筑的重复与变化的样式会联想到音乐的重复与变化的节奏;闻到酸的东西会联想到尖锐的物体;听到飘渺轻柔的音乐会联想到薄薄的半透明的纱子;又比如朱自清《荷塘月色》里的“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
--------------------------------------------------------------------------------------------------------------- 最典型的例子: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朱自清《荷塘月色》) 清香乃是嗅觉,歌声乃是听觉,作者将两种感觉互通,即为通感 。
详细解释如下: 人的认识活动,一般是从感觉、知觉、到表象,进而形成概念、判断和推理 。
人的各种不同的感官,只能对事物某些特定的属性加以认识,因此在人们从感觉、知觉到表象的过程中,实际上也是各种感觉器官相通的过程 。
人类艺术活动的“通感”实际上就是人们的认识活动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 。
审美是人类特有的活动 。
通感,就是在人们的审美活动中使各种审美感官,如人的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多种感觉互相沟通,互相转化 。
钱钟书先生说过,“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舌、鼻、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线……” 。
可见,通感广泛的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感受之中,就象你看着满园的春色,会哼起“春之歌”一样 。
现实生活的文字的印记也不可避免地打下了“通感”的印记 。
例如,“摇曳的音调”、“表情冷漠”、“一弯寒月”等词语中,视觉、听觉、触觉构成了通感 。
人们常用“甜美”形容歌声,“甜”本属于味觉印象,“美”属于视觉印象,“歌声”则属于听觉感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