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朝夕的诗句

《似戴时芳》
年代: 宋 作者: 陈著
丰山在屋前,后坐龙溪龙 。
中有人中龙,固穷气自丰 。
溪山千万状,【朝夕】与从容 。
浮尘任开阖,本色无淡浓 。
我本深村夫,见此更热中 。
目睹鹤归云,耳接渔歌风 。
徘徊不忍去,乐哉此迎逢 。
何当中年留,回顾无宿舂 。
《登见山楼》
年代: 宋 作者: 黄庶
太守终南为客王,出入厌倦马与车 。
与山【朝夕】欲还往,作楼近在室一隅 。
主人去久山寂寞,正值青帝催焦枯 。
我拘簿书甚杻械,摆脱步上提酒壶 。

【描写朝夕的诗句】

郊原犹未见春色,似据水墨长安图 。
也知好景天更惜,高峰常是云模糊 。
安得风伯持大篲,扫洒百里如屏铺 。
显昧万状古诗国,收拾可秃千毫书 。
我来愿作风雅户,醉倒坐待明月夫 。
去家若有岩下梦,免复夜夜寻归途 。
关于怀乡的诗词2首,要带诗人简介,快!!!!!!!!!!! 苏幕遮周邦彦燎沉香,消溽暑 。
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 。
叶上初阳乾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
故乡遥,何曰去? 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 。
五月渔郎相忆否? 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
作者简介: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
少年时落拓不羁,二十四岁时入太学读书,因献《汴都赋》升太学正,后来当过一些地方官和校书郎、宗正少卿等职 。
徽宗即位后,由于他精通音律、善作词,被任命为徽猷阁待制、提举大晟府 。
有《清真集》,又名《片玉集》 。
词文赏析:(前人评周邦彦写词“擅长写景咏物,精工词语,铺叙中,曲折,变化,回环 。
” )——张炎《词源》 。
1.“燎沉香,消溽暑” 。
2.“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 。
赏析“呼”和“语” 。
A.拟人:“呼”字,极为传神,充满人性化,暗示昨夜雨,今朝放晴 。
“侵晓窥檐语”,更是鸟雀多情,窥檐而告诉人以新晴之欢,生动而有风致 。
B.反衬:“蝉躁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以闹写静写法,3.“叶上初阳乾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
清新的绿荷叶面上昨夜雨后水珠仍在 。
但作者仔细的观察水珠被蒸发的过程,形象细微之致,并且其后荷花荷叶摇动,这一定有响动,因此又引出音乐的效果了,手法超凡 。
一“举”字,写出了荷叶雨后挺立水面的勃勃生机,动景如生,令绵绵的上片有了风骨,而又不失风韵 。
视点上,作者是很考究的 。
先一个雨珠,后扩大、降低到水面,最后远望整个池塘,仿佛在摄影一样 。
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运用不同的镜头摄下了荷花丰富多彩、栩栩如生的形象 。
4.总结上片:调动了哪些感觉器官?“燎沉香”句,虽可构成烟雾缭绕的画面,但这句并非动作的刻画,而是就嗅觉这方面来描述的 。
“鸟雀呼晴”是醒后的第二个感受,这是从听觉方面来写的 。
“侵晓窥檐语”,是醒后的第三个感受,是从视觉方面来写的“语”,在这里不光是鸣声,而是侧重于刻画鸟鸣时摇头张口与尾部翕张抖颤的动作,这是视觉的形象 。
“叶上初阳干宿雨”三句是第二层 。
这两句是词中的重点,是词人来至户外之所见 。
5.“五月渔郎相忆否?”“五月渔郎相忆否”,不言己思家乡友朋,却写渔郎是否思念自己,这是从对面深一层写法,反衬自己对家乡朋友的浓烈思念 。
6.“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
芙蓉浦补足上片对荷的描写,小楫轻舟,芙蓉浦,给人无穷的美好的联想和想象空间 。
梦字,点出对家长的情念 。
7.总结下片:“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两句承前,把空间的想象落实在两个点上:一是“吴门”,一是“长安” 。
但仍以荷花把两地牵连 。
“五月”三句写梦游 。
这三句把孤立的两点进一步缩小并使之具体化 。
“吴门”化作“渔郎”,“长安”化作作者自己 。
“五月”二字是串接时间的长线,它一头挽住过去,一头接通现今(“溽暑”),甚至牵连到作者的梦境 。
“梦入芙蓉浦”终于把时间与空间的距离缩短,使作者思归之心得到片刻的满足 。
秋思张 籍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
张籍(约767~约830),唐代诗人 。
字文昌 。
原籍苏州(今属江苏),迁居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