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中国的诗词歌赋用一段话来评价

中国的诗词歌赋不但在表达一个世界,更重要的是在塑造一个世界 。我们这个民族的文化基因和性格特征是留存在诗歌中的 。诗及其变体的其他形式构建了我们的民族精神史 。在很长时间内,诗歌以其整齐、匀称的形式构建了一个关于平衡、和谐、完满、理想和乐观世界的图景,为中国诗人在并不完满的现实世界中提供了精神庇护 。同时,中国诗人也以这个诗歌形式所营造出来的理想世界去批判和抗议这个或破碎或黯淡的人间世界 。
古典文风带来高雅脱俗,透过精雕细琢的美文去感受彼时彼地古人的心境 。
有关中国的诗歌 百度知道 诗歌的起源与发展 在我们这个诗的国度,几千年来,诗歌一直是文学史的主流 。
诗是怎么样产生的呢?原来在文学还没形成之前,我们的祖先为把生产斗争中的经验传授给别人或下一代,以便记忆、传播,就将其编成了顺口溜式的韵文 。
据闻一多先生考证.[诗]与[志]原是同一个字,[志]上从[士],下从[心],表示停止在心上,实际就是记忆 。
文字产生以后,有了文学的帮助,不必再死记了,这时把一切文字的记载叫[志] 。
志就是诗 。
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
歌的称谓又是怎样来的呢?诗和歌原不是一个东西,歌是人类的劳动同时产生的,它的产生远在文学形成之前,比诗早得多 。
考察歌的产生,最初只在用感叹来表示情绪,如啊、兮、哦、唉等,这些字当时都读同一个音:"啊" 。
歌是形声字,由"可"得声 。
在古代[歌]与[啊]是一个字,人们就在劳动中发出的[啊]叫作歌 。
因此歌的名字就这样沿用下来 。
既然诗与歌不是一回事,后来为什么又把二者连在一起以[诗歌]并称呢?这只要弄清楚它们的关系就明白了 。
歌,最初只用简单的感叹字来表示情绪,在语言产生之扣,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逐步深化,情绪更加丰富,用几个感叹字表达远远不够用了 。
于是在歌里加进实词,以满足需要 。
在文字产生之后,诗与歌的结合又进了一步,用文字书写的歌词出现 。
这时,一支歌包括两个部分:一是音乐,二是歌词,音乐是抒情的,歌词即诗,是记事的 。
这就是说,诗配上音乐就是歌,不配音乐就是诗 。
最初的诗都能配上音乐唱,歌就是诗,诗就是歌 。
关于诗与歌的结合,我国古籍中很早就有论述 。
《毛诗序》:"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
"《尚书》:"诗言志,歌永言"这便形象地指出了诗与歌的内在联系 。
由于这种情况,后来人们就把诗与歌并列,称为[诗歌],目前,诗歌已经成为诗的代名词了 。
诗歌何时称之首 在古代,诗歌最初称"篇"或"章",而不称"首" 。
例如我国最早的《诗经》,叫"三百篇",屈原的诗叫"九章",诗歌称"首",最早出现于东晋初年 。
当时有个名叫孙绰的诗人,在《悲哀诗序》中写道:"不胜哀号,作诗一首 。
"一个名叫支通的人,在《咏禅道人诗序》中写道:"聊箸诗一首 。
"从此,人们普遍称诗为首 。
诗人的来源 诗人一词,战国时就有了,何以为证,《楚辞.九辩》注释说:"窃慕诗人之遗风兮,愿托志乎素餐 。
"《正字通》注释说:"屈原作离骚,言遭忧也,今谓诗人为骚人 。
"这便是诗人后一词的最早提法,从此以后,诗人便成为两汉人习用的名词 。
辞赋兴起之后,又产生辞人一词 。
杨子云《法言.吾子篇》说:"诗人之赋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 。
"用"则"和"淫"来划分诗人与辞人的区别,足见现汉代是把诗人看得很高贵,把辞人看得比较低贱 。
六朝以后,社会上很看重辞赋,认为上不类诗,下不类赋,以此又创立了"骚人"一词 。
从战国而至盛唐,诗人、骚人的称号受人尊敬 。
中国古典诗歌语言的音乐美 文学艺术的各种形式互相渗透、互相影响,是文艺史上带有规律性的现象 。
而在各种文艺形式中,诗歌是最活泼、最有亲和力的一种 。
它和散文结合,成为散文诗;和戏剧结合,成为歌剧 。
它和绘画所使用的工具虽然不同,但是互相渗透和影响的关系却显而易见 。
古希腊抒情诗人西蒙尼德(Simonides)说:“诗为有声之画,画为无声之诗 。
”我国的张浮休也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 。
”苏东坡则说:“少陵翰墨无形画,韩干丹青不语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