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诗的知识( 二 )


其实,诗词格律并不那么可怕,你觉得它无味只是因为你不了解它,一旦对它有所了解,你就会对古人写诗用韵佩服得五体投地,你也会对诗的好坏有了更准确的解读,对今人胡乱作的所谓诗歌也就不会盲目崇拜 。
下面试以七律为例来说明格律 。
什么叫“平仄”?就是古人把汉字的音分为了平声和仄声 。
其中一二声为平声,三四声为仄声,古入声字归于仄声 。
七律以两句为一对,八句为四对,分别叫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
除了首联之外,其余的对句末字必须是第一句为仄,第二句为平 。
首联的首句末字可平可仄 。
每句诗以双字为节奏点,那么七言诗的第二字,第四字,第六字就是节奏点,节奏点上的平仄要求是严格的,该平则平,该仄就仄 。
而第一字,第三字,第五字,由于它不在节奏点上,它们的平仄要求就不是那么严格了,因此古人说“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就是这个意思 。
每句的平仄格式基本为两平两仄交替运用 。
如:平平仄仄平平仄 。
以下举七律的一种格式: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
注意,每一联中节奏点上字平仄必须是相对的,这就叫“对”;而下一联第一句与上一联末句的平仄是基本相同的,这就叫“粘” 。
另外要注意,七律诗除了首联和尾联只要求节奏点平仄相对外,对词性并不作特殊的要求,但颔联和颈联就要求十分严格,不但平仄要相对,而且词性也要相对才合格律要求 。
先熟悉一种格式,牢固掌握它 。
只要熟悉了一种格式,对其余几种都可迎刃而解 。
当然,在这一阶段的学习中,必须同时学习古诗韵,不然你就不明白哪些字是平声,哪些字是仄声 。
等你熟悉了诗的格律,你就熟悉了古诗韵,然后再去学习词的格律,就可事半功倍了 。
四、学着去写诗填词有了上面的积淀,你就完全可以试着创作了 。
这一阶段,才是最艰难的时期,或许一生也不会写出像样的诗来 。
但只有去写,你才懂得古诗词的深奥,才会明白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才会对古诗词及诗人们艰辛创作有着深沉的了解和思考 。
现代许多人诽谤我们的民族文化,就是因为他不懂古文化,如果他有一天懂得了,他就再也不会狂妄,甚至会为自己的浅薄无地自容 。
以上就是我学习古诗词的过程,这永远只是一个过程 。
把心扎进古诗词中去,感受我们祖先的伟大,就不会妄自菲薄;把祖先留下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守住,再发扬光大,就会感觉生命的意义和责任 。
有关诗的知识

巧对对联中有一些古诗词的知识,你知道吗你说的古诗词实际是指所谓的近体诗,即隋唐以后的诗词,特别以唐宋为代表 。
对联的格律,即平仄关系与近体诗是一致的 。
上下句(联)中的字要平仄相对,本句(联)中要平仄交替 。
而对联还要求字词的词性、含义对仗工整 。
其实诗词中的对联佳对也很多 。
许多绝句都是两幅很好的对联 。
如,白曰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
窗前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
而七律诗本身要求它的三四、五六句(即颔联与颈联)工整对仗,即是两幅对联 。
适合高中生做课前古诗鉴赏的古诗有什么,最好不要太枯燥,有有趣的...实在不敢苟同,与现代先比,古代唯有文学的光芒不可遮挡,如果这些东西让你讨厌,那实在有点遗憾 。
如果你还是中学生,那我要跟你说,到了大学再也没有语文了(除非你是专业的),只要你愿意,科研、创新这些词汇可以占据你的全部精力(没错,是全部),那时没准你会怀念你的语文课的 。
关于古诗的来源 古诗 古诗词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枝奇葩,是祖国极其珍贵的文化遗产 。
古 诗词中蕴藏着大量的物理知识,在物理概念教学中有机的插入古诗词有时会 起到画龙点睛、锦上添花的作用. 一 利用古诗词创设物理情境、导入物理概念 利用古诗词创设物理情境,可使学生兴趣盎然.教师再因势利导引入物理概念,这样可谓是水到渠成 。
例如,讲授分子运动论的概念时,可引用王安石的《梅花》: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知雪,为有暗香来. 在问学生为什么会有“暗香来”后,学生会引起浓厚的兴趣,稍作讨论 后可顺水推舟引入分子动理论. 再如,讲授相对运动、参照物的知识前可引用宋代诗人陈与义的《襄邑 道中》: 飞花两岸照晚虹,百里榆堤半日风. 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 后两句可用相对运动的知识来解释,因为船与云运动速度相同,以船为 参照物,云是静止的,在此基础上又可以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层楼.”为例,要学生指出白日依山尽的参照物,黄河入海流的参照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