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又廷双语诗歌专辑什么时候出版

诗歌是一种高度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形式,是一种抒情言志的的文学体裁 。它不仅包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和思想,同时也肩负着一个与众不同的文学任务——即用高度凝练的语言传达给读者们一种高于一般生活的文学精神 。所以,诗歌的语言,一般都被要求为精练、有节奏、有韵律,分行排列 。那么同样,诗歌的翻译过程同样要求以近乎完美的艺术形式充分传达原作者原作品的思想感情 。
古往今来,各国诗人在诗坛上都创作过许多出色的作品 。中国杰出的诗人如李白杜甫等自不待言,外国的如英国诗人拜伦、雪莱;法国诗人雨果、波特莱尔;德国诗人歌德、海涅;俄国诗人普希金、莱蒙托夫等等 。他们充分发挥自身的语言能力,结合各自国家的语言特色,并揉进自身所属国家的本土文化,创造出了许多杰出的诗作 。但由于对语言的认知程度有限,各国读者们接触到他国诗歌的途径大多是通过译作 。这时便会产生一个问题,由于诗歌是一种比较特殊的文学体裁,译者到底应该用怎样的方式翻译才算完美呢?
诗歌的翻译并非易事,它不仅要求译文能使读者“知之、好之、乐之”,而且需要尽量符合原文的“音美、意美、形美” 。但由于诗歌在形式上的特殊性以及各国语言文化的差异等等因素,很多学者主观上认为诗歌是不可译的 。英国诗人鲍斯威尔(J Boswell)就认为:“译诗只能是拙劣的模仿 。”我国的著名散文家、诗人、翻译家周作人说:“诗是不可译的,只有原本是一首诗,其他的任何译文都是私塾老师讲《唐诗》的解释罢了 。”著名翻译家王以铸在《论诗之不可译》中这样说过:“我认为诗这东西不能译,理由很简单,诗歌的神韵,意境,或者说得通俗点,它的味道,即诗之所以为诗,在很大程度上有机地融化在诗人写诗时的语言之中,这是无法通过另一种语言(方言)来表达的 。”
以上诸家所言,不得不加以思索,作为诗人以及翻译过多种语言多国作品的翻译家们都提出了这样的说辞,难道诗歌真的就不能翻译么?
众所周知,翻译是将某种语言文字的形体结构与内涵用另一种语言文字摹制的过程,也可以说是把一种语言表达的东西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的过程 。最理想的翻译状态是既保持原文内容,又保持原文形式的翻译方法的直译 。不过由于存在着诸如各国语言的不完全对等这种客观因素,及译者自身的文化底蕴、文学功底、阅历等一些主观因素,所以百分之百的对等翻译并不那么容易就会出现 。因此有时需要进行意译 。意译是只保持原文内容、不保持原文形式的翻译方法 。这样一来仿佛又恐怕会破坏“信息等价传递”的基本境界 。因此有些人便会认为诗歌这种持有特殊性的文学形式更加无法列入可译之行列 。产生这种论调的人,必然是根据自身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总结出的一些道理,不过,既然好多国外的诗歌作品如裴多菲的《自由与爱情》等流传至今,就不能说诗歌是完全不可译的,它的翻译过程很难,但其中必定存在着可译性因素 。
刘亦菲和汤唯读英文诗,哪个女神是你 2017年4月23日世界读书日,知名诗歌艺术平台“为你读诗”推出赵又廷翻译并朗读的诗歌《一本书》,同时向数百万听众发出阅读的邀约:“书籍的门槛是如此低,无论贫穷还是富有,只要你想,你都可以顺遂地接近它 。
”《一本书》由美国传奇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所作,风格清新凝练,表达了阅读给人带去的启迪、智慧和力量 。
“沉浸于一本书的人多幸福,只需摊开它,就能走进一个斑斓的世界 。
”他翻译这首诗,也是希望大家多阅读,每天都能体悟阅读所带来的乐趣和喜悦 。
谈起书籍给人的馈赠,赵又廷觉得再生动的形容都显得惨白 。
艾米莉·狄金森这首短诗,连用了两段“没有……”,证明了一本书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
唯有书籍,能打破空间和时间的禁锢,拓宽灵魂的边界,铺展生命的广度 。
据悉,这张中英双语有声诗歌作品集将于今年六月“为你读诗”四周年之际正式上线 。
赵又廷翻译及朗读的《一本书》也收录在该作品集中 。
...
赵又廷双语诗歌专辑什么时候出版

带“杨”字的诗词 眼儿媚 朱淑真迟迟春日弄轻柔,花径暗香流 。
清明过了,不堪回首,云锁朱楼 。
午窗睡起莺声巧,何处唤春愁 。
绿杨影里,海棠亭畔,红杏梢头 。
早春独游曲江 时为校书郎 。
白居易散职无羁束,羸骖少送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