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师自我总结( 四 )


三、社会工作与社会交往(社会功能):工作动机和考勤状态;社会交往状况;家庭生活(亲子关系、夫妻关系等) 。
11.资料的可靠性是解释资料的先决条件(补充提问;使用问卷和心理测验;比较同一资料的不同来源)
12.给临床资料赋予意义的方法:就事论事;相关分析;分析迹象(迹象分析,就是把事实作为一种结果,作为一种症状,而进一步去寻找原因 。)
13.影响资料可靠性的可能因素:暗示;早期印象;求助者的处境和人格特点 。14.职业倾向对理解资料的影响:非专业的观察者,他们只是依据日常生活的概念,从自然的角度看问题;从医疗的或病理学的角度看问题,他们倾向于求助者有病;从行为主义心理学或教育工作者的角度看问题,容易强调求助者是学习、行为或认知方面的障碍;生物学取向的心理学工作者,倾向于从人的发展生长角度看问题,认为问题的关键是自我发展上受到阻碍;持生态学家或持生态学观点的人,他们觉得就住在的问题是与环境失去了平衡,等等 。
15.初步诊断收集的临床资料:主诉;家属报告;摄入性会谈;临床观察;心理测验;作品分析;其他 。
16.引发心理问题的关键点:该因素是多数临床表现的原因或者与多数临床表现有内在联系;该因素在个体发展中持久地存在着并随着生活环境的变化改变自身的形式,但无论形式如何改变其本身性质不变 。
17.初步印象:心理咨询师对求助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整理分析之后,必须对求助
2 者的心理和行为问题就严重程度和归类诊断方面,形成大致的判断 。18.心理诊断实际上贯穿在心理咨询的全过程中 。
19.判断正常与异常的心理活动的三原则: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原则(有无“自知力”作为判断精神障碍的指标;所谓无“自知力”或“自知力不完整”,是指患者对自身状态的错误反映,或者说是“自我认知”与“自我现实”的统一性的丧失;有无“现实检验能力”所谓鉴别心理正常与异常的指标);精神活动的内在协调一致性原则(神经症);个性的相对稳定性原则 。20.一般心理问题的诊断:工作程序(诊断依据):
一、分析求助者问题是否具有器质性病变作基础 。
二、根据区别正常与异常的心理学原则和精神病性症状,与精神病性问题相鉴别 。(根据郭念锋教授的病与非病(区分心理正常与异常的根据)三原则,该求助者主客观同意,精神活动内在协调一致,人格相对稳定,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的症状,有自知力,主动求医,所以排除了精神病性的问题 。)
三、分析求助者的内心冲突类型,与神经症性问题相鉴别 。
四、分析求助者情绪是否泛化与严重心理问题相鉴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