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有什么天才,只有无比寂寞的勤奋( 三 )


吴晓波说,他熟悉的中国经济学家中,张五常大概是天赋最高的一位——四十多岁的时候就差点儿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 。
然而他的勤奋却又是惊人的:早年为了写《佃农理论》,他把十几箱原始档案一一分拣完,这份工作大概是很多博士所不屑于去做的 。年近八旬时,每周还要写两篇1500字以上的专栏文章 。
而在吴晓波熟悉的当代西方学者中,英国的尼尔·弗格森(Niall Ferguson)是公认的“神童”,他的研究领域横跨历史学、经济学与政治学三界之间,不到30岁就被牛津大学聘为研究员,40岁时被《时代》周刊评为“影响世界的一百人” 。
就是这样一个“天才”,为了写作《罗斯柴尔德家族》(Rothschild Family)一书,他和助理们翻阅了罗氏家族百年以来的上万封家信及成吨的原始资料 。
06
20世纪90年代,心理学家埃里克森(K.Anders Ericsson)在全球顶尖的柏林音乐学院开展了针对“音乐天才”的研究,他的结论是:
第一,根本没有“与生俱来的天才”,没有人能够花比平均水平少得多的时间,达到比平均水平高得多的成就 。
第二,也不存在“劳苦命”,没有一个毕生努力并且方法得当的人,不能获得成功的 。
并且,对于那些已经获得初步成就的来说,唯一使他更加出色的办法就是:刻苦练习 。
在与众不同的背后,往往是一些不足与外人道的辛苦 。他们简单地长跑,简单地做一件事情 。
他们做事,只为意义本身 。所谓的成功,只是一个结果,它也许水到渠成,也许永无来日 。
与众不同的东西,往往在制造的过程中是枯燥的、重复的和需要耐心的 。
【哪有什么天才,只有无比寂寞的勤奋】每一件与众不同的伟大成就,其实都是以无比寂寞的勤奋为前提的,要么是血,要么是汗,要么是大把大把的曼妙青春好时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