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野不忍池读后感摘抄( 二 )


《上野不忍池》读后感(四):中国留学生的“东京爱情故事”
我想,如果没读完“东京三部曲”,是很难客观评价这本书的 。黑孩的文字总有一种魔力,用平实的语言,并不离奇的故事情节,将读者带进她的小说世界 。本打算把《上野不忍池》看完便罢手,却又被《惠比寿花园广场》的简介所吸引,然后还想看看《贝尔蒙特公园》又是怎样一个故事,回过神时,已将三本小说全部读完 。这也让我对黑孩笔下的世界观有了个粗略的认识 。
说来惭愧,在阅读《上野不忍池》之前,对于黑孩及其作品,我几乎是一无所知 。一直以来,作为“硬核”95后,我对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活跃在中国文坛的作家与作品都不大感冒,好似与生俱来的“生殖隔离”,我们不了解他们的热血与激情,他们也觉得我们是时代造就的“怪胎” 。“代沟”是永远存在的,如果问最初选择《上野不忍池》的理由,那么答案一定是故事发生的舞台——日本 。近年来,日本小说在国内不断出版,日本国民性研究在学界也开展得如火如荼,社交平台上各位“公知”的相关言论更是成为了解这个国家的第一手材料,。这些看法或褒或贬,却十分脸谱化:推崇者认为,日本的“耻感”文化、工匠精神值得我国效仿,反对者觉得日本社会压抑、冷漠,非常人所能忍受 。双方都有足够的论据去支持其论点,但他们呈现出的日本依然是个扁平化的映像,而我想看到的,是一个多面且立体的日本社会 。从这一点来说,黑孩的“东京三部曲”都做到了,尤其是《上野不忍池》 。
“东京三部曲”主要讲述的是主人公“我”在东京留学、工作、结婚,三个阶段发生的情感与面临的困境 。不得不说,三本书中最打动我的还是《上野不忍池》 。《惠比寿花园广场》过多描写“我”与“感情骗子”韩子煊的博弈,通篇都是“我”的纠结与自苦,结局又显得十分突兀 。《贝尔蒙特公园》整体基调则又过于压抑,正如小说宣传语所写,这本书是“一个女人正在经受的至暗时刻”,人到中年,失业又谎话连篇的丈夫,儿子的升学压力,来自同胞的职场霸凌,作为读者,实在无法对这本充满消极情绪的小说产生什么良好观感 。在我看来,无论是情感描写、人物塑造,还是对日本风土人情的呈现,在《上野不忍池》中,黑孩都处理得很好 。故事主线当然是“我”与“翔哥”的爱情,一段初读时略显矫情的爱情 。初次见面,“我”与“翔哥”便互生好感,交往不久就闪电同居,恋爱期间足够甜蜜,分开也让人深感遗憾 。这段感情虽不完美,却足够真挚 。“我的心里划过了一丝亮光,觉得喜欢他”,“我忽然有点儿亢奋,甚至能听见自己的心脏在一上一下地跳”,“原来寂寞不是四顾无人,而是心中没有一个人可以思念”,书中“我”的每次自白,都是二人爱情的最佳见证 。相比之下,《惠比寿花园广场》中“我”与“韩子煊”的爱情只是一场骗局,《贝尔蒙特公园》中“我”与丈夫则毫无感情可言,不过是彼此“最熟悉的陌生人” 。爱情之外,“我”初到日本的境遇,也为读者展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最真实的日本社会 。在经历经济腾飞后,日本制造业迅猛发展,吸引了一大批外国务工者,《上野不忍池》的故事即是在这一背景下展开 。黑孩在小说中为我们描绘了这样一副画面:一方面,高收入往往与高风险相伴,出国务工也会面临精神与肉体的双重折磨,另一方面,生活富足的日本人仍在情感空虚中煎熬 。构思最为精妙的是,看似并不相交的“我”的“爱情线”与“生活线”,暗中却互相预示着命运的走向 。初到日本无依无靠的“我”,对能给我依靠的 “翔哥”一见钟情;“我”的工作、生活逐步走上正轨,“我”与“翔哥”也正处于热恋期;当“我”完成学业并找到工作能够凭借自身能力留在日本时,不再需要来自“翔哥”的经济支持,“我们”的爱情也因各方因素走到了尽头 。《上野不忍池》的故事是有种“宿命”感的,“我”的每段经历虽略显戏剧性,却极具说服力,整个情节发展也相当自然、流畅,这都应归功于作者黑孩的老练笔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