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哪里人

【你是哪里人】一个同伙到了新公司 , 与同事聚餐 。在坐定之后、上菜之前的尴尬时刻 , 一桌人最先了一个简朴的话题来举行“破冰”:“你是哪里人?”对于这个简朴的问题 , 这位女士却用了40分钟的时间来先容她身世的几回重大转折:父辈迁徙、祖辈受迫害 , 她生在一处 , 长在另一处 , 落脚点在于——实在她是个上海人 。

根据心理学原理 , 当人们最先熟悉天下和他人时 , 往往趋向于选择一个脸谱化的印象:内蒙昔人单眼皮塌鼻头会射箭;新疆人都是卖切糕的和小偷;东北人爱忽悠 , 占领了黄牛、剃头和黑社会的市场 。

而一旦有人逾越这种固化的认知 , 人们就会惊讶地说:“完全看不出来耶!”那位女士也同样意识到这种私见 , 她认为湖南野蛮 , 陕西太土 , 上海更相符她细腻高素质的精神气质 , 所以会这样先容自己 。然而我不能明白的是 , 她为什么要花40分钟时间去注释这件事?她到底在焦虑些什么?

说到底 , 这是一种身份的焦虑 。“身份”是多种因素夹杂的效果 , 包罗财富、职位、家室等 , 越高级别的身份 , 就能带来越多的资源、空间和他人的尊重 。因此我不停地在他人自我先容时 , 听到类似的表述:“我爷爷是个大资本家 。”“我太爷爷是正宗正黄旗的 。”“我祖上出过状元 。”这些明显和自己没什么关系的荣耀 , 都成了为自己的身份添砖加瓦的道具 。

是不是客观先容甚至贬低自己的出生地或者家室靠山的人 , 就毫无身份焦虑的骚动?也并不是这样 。

好比先容自己的老家时 , 当今正流行一种新的评价标准 , 它起源于科技领域 , 如今却已适用于所有领域:从消费到工作再到社会关系 , 人们把这个标准命名为“够好” 。首位宣扬它的人是美国《商业周刊》的技术调查员 。“够好”意味着过得去 , 虽 …我总说:“那是一个湖北的二线都会 。”而先容自己的家庭靠山时 , 我也总爱强调自己若是不写作 , 就会像周围一起长大的同砚一样 , 成为火车上扫地查车票的乘务员 。我反思一下 , 这似乎是一种逆向的“炫耀” , 犹如总是强调自己农民身世的企业家 , 以及领奖时总是穿着母亲做的棉袄和布鞋的民众人物 。强调自己身世的平庸甚至贫瘠 , 是为了强调自食其力的不易 , 以及才气和能力的突出 。

阿兰德波顿在《身份的焦虑》一书的中文版序言中写道:“现今 , 身份的焦虑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强烈 , 由于每个人获取乐成的可能性似乎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大 。我们时时刻刻都被乐成人士的故事所笼罩 。”

蓬勃的资讯让我们对富人的生涯无比领会 , 而不像已往只能预测天子是喝粥照样吃饼 。富人在河流的对岸宣扬:一定可以实现梦想 。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 , 河岸却被拉得越来越远 。这种一步之遥的触不能及 , 让我们变得焦灼不堪 。险些每个人都有个一夜暴富的同伙 , 曾经在一起吃烤串喝酒 , 溘然有一天 , 谁人同伙创业做生意/炒股/挖比特币/嫁入权门/参加选秀 , 而一跃进入更高级的身份阶级 , 那种焦虑就加倍突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