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虚乌有

“子”虚乌有
文章图片

朋友本是豪饮之辈,肝肾问题告急之后,喝酒改为喝水 。一个人枯坐在一群酒友之间,有如置身浴室,人皆坦诚相见,你衣冠整齐,不别扭吗?
朋友的见解独到:上半场,我是呆子,看你们起起落落,喝得尽兴;下半场,你们是疯子,众人皆醉我独醒,看我神清气爽 。
“呆子”“疯子”,用词粗俗,却精准到位 。转念一想,对应“呆子”的,该是一个什么“……子”?对应“疯子”的呢?搜肠刮肚,“子”虚乌有 。
古时候,人们对有道德、有学问的人的尊称,一般在姓氏后面缀以“子”字 。譬如,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列子;墨家代表人物,墨子;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兵家代表人物,孙子……
还有资料说,春秋战国时期,成年男子都可以称为“子”,而且都希望别人称自己为“子”,当时“子”是一种爵位,所谓“公、侯、伯、子、男”也 。但是,真正能让别人以“子”相称的,要么是公信力高的师长,要么是德高望重的贵族 。
斗转星移,“子”已不“子”,“子”作为尊称,永远停留在历史书上,而近代以来,“子”的粗鄙化,倒是愈演愈烈,频频出现在人们的口头上:除了一些针对人的生理特征的贬义词外,还有一组不与之挂靠的贬义词:蛮子,喷子,槽子,渣子,拐子......——当然,“子”已不”子”,不只是尊称变蔑称,它的读音也从上声变轻声 。
语文教育工作者研究发现,“子”在现代汉语中是一个组词能力较强的语素 。一些词加“子”,辈分发生变化,娘(母亲)——娘子(妻子);一些词加“子”,意义范围缩小,瓜——瓜子(瓜的种子);一些词加“子”,意义转移,电(物理学现象)——电子(组成原子的粒子之一);一些词加“子”,词性发生改变,梳(动词)——梳子(名词),瘦(形容词)——瘦子(名词)……
最有意思的是,人们通常使用的那些带有贬义乃至歧视性质的词汇,常常都带有“子”,而对应的褒义名词却好像是历史性空缺:有“矮子”,无“高子”;有“瞎子”,无“明子”;有“聋子”无“聪子”;有“瘸子”,无“健子”;有“蛮子”,无“雅子”;有“瘫子”,无“站子”……那些带“子”的侮辱性称呼,几乎都很难找到对应的一个带“子”的尊重性称呼,智慧的网民对此也未曾有创造性发明 。翻遍字典词典,人们似乎很难用一个“……子”去定义去描述那些健全者 。——众里寻它,有“胖子”,也有“瘦子”,或许,“胖子”“瘦子”都不算明显主观恶意的蔑称或差评吧 。
【“子”虚乌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