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天子的文治团队

马上天子的文治团队
文章图片

“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这也是历代不易的道理,随着岁月的流逝,文治在与武功此消彼长的竞争中渐渐占据优势 。
建文四年(1402)六月,靖难之役终于分出胜负,朱棣夺权成功,荣登宝座 。登基后的朱棣发现虽然从龙之臣众多,但多是龙精虎猛的武将 。这存在两点难处,一是难以适应国家治理的需要,二是难以实现收拾人心的工作,因而必须任用文官 。起初朱棣是想用建文旧臣,但方孝孺这样的名流拒绝与新朝合作,只能退而求其次 。
在这年八月,朱棣亲自圈选侍读解缙、编修黄淮入直文渊阁;九月圈选侍读胡广、修撰杨荣、编修杨士奇、检讨金幼孜、胡俨入直,并参与决策事务 。至此,永乐七人内阁形成 。
与后世阁臣由外朝大臣推举不一样,这次的入阁完全是依照朱棣个人的感情为自己选配的秘书班子 。
可以发现,七位阁臣的命运与永乐时期的政治结构高度相关,进而对历史产生深远的影响 。朱棣在南京登基后,北部边疆问题始终没法解决,尤其是永乐七年丘福北征漠北失败后,整个北部边防形势迅速恶化,当时在北京的朝鲜使者记载“鞑靼军去北京不远”,“王师畏鞑靼,尽入城堡”,可见形势之紧张 。为此,朱棣率大军常年驻屯北京,太子以监国身份在南京处理国家政务,形成了“皇帝主军,太子主政”的格局 。其中阁臣杨荣、金幼孜、胡广常年随从朱棣,“扈从行营,赞襄军务”,获得恩宠独多,始终受重用,只是胡广在永乐十六年病逝;杨士奇、黄淮、解缙多随太子处理政务,黄淮和杨士奇辅佐皇太子监国 。君王与太子的矛盾如君相矛盾一样,也是历史发展的重要矛盾,因此三人命运多舛 。也正是这一结构,无论政局向哪发展,总有阁臣会成为股肱之臣,内阁成了一个基本的制度 。
阁臣入直的主要内容是预机务:一是当顾问,了解机务信息,参与核心机密的最初咨询,做好参谋助手;二是做秘书,作为“代言之司”,代皇帝起草文书材料 。从这种情形可以看出,内阁实际上起着一种皇帝智囊团即天子幕僚的作用 。杨士奇的叙述大致勾勒出阁臣工作的基本情形与强度,很像皇帝的政策研究室,负责给皇帝草拟材料,充当参谋助手 。成祖也是同样的认识,他对杨荣说:“天下事朕与若等共计之,非若六卿只分理也 。”将“共计”与“分理”作为区分內阁与六部职能的重要依据,可谓一语中的 。“分理”负责执行天子命令,而“共计”则兼有顾问与辅助决策的功能 。
当然,永乐朝内阁制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皇帝秘书班子的基本属性还是不可能改变的 。内阁没有管辖政府部门的权限,各部门上奏也是直达御前,且当时“章疏多出宸断” 。时人评价为“永乐、洪熙二朝,每召内阁造膝密议,人不得与闻,虽依毗之意甚专,然批答出自御笔,未尝委之他人也 。”永乐十七年,杨荣给皇帝建言军、政、法司诸多部门存在的弊端,朱棣看后很满意,评价非常之高,称赞其抓住了当下的制度弊病 。话锋一转,“你是我的心腹之臣,如果直接进言,会让群臣觉得亲信政治,猜疑决策,不如秘密让御史代言,这样就完善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