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地球上的星星观后感怎么写?( 四 )


看了电影我才知道像爱因斯坦、达芬奇、阿嘉莎克里斯蒂等名人在童年时都曾遭遇阅读障碍的困扰,又有谁会料想他们今后所缔造的辉煌成绩?现代人越来越强调换位思考,鼓励彼此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想问题,但是有多少人真正把孩子视做一个独立的人,以平等的姿态去靠近他们的内心世界?这正是片中小主人公伊夏父母所无法领悟的,父亲一味的苛责,母亲盲目的焦虑,他们不是不爱自己的孩子,而是不懂如何发现他的心,只能用自己的方式去灌输传统理念,却事与愿违地使伊夏在沉沦的泥沼里越陷越深 。
从《三个傻瓜》到《地球上的星星》,两部有关教育的印度电影真的让我对他们的创作刮目相看,体制的不同让这个看似贫穷的国家迸发出吸引人的活力,物质生活的匮乏并不代表思想文化同样贫瘠,相反,他们的精神世界或许更加丰富 。在不需要有顾虑和杂念的环境下,对自身教育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批判和揭露,这是一种让人能看到希望的积极方式 。我一直以为在任何时候,有异议是一件好事,它并不意味着破坏,相反更引发人的思考,每个人都高唱赞歌的高度统一不仅不现实,而且也无法掩盖背后千疮百孔的乌烟瘴气 。
如今的教育不用赘述也很清楚,无非就是功利性的达标测试,不管你真正学到什么,只要分数够了就行 。这就是目的所在?在这种思维的引导下,出现了强制性的被迫接受,比如课文必须分段和归纳中心思想,这有多么可笑而荒唐?每个人对一篇文章、一首歌曲、一部电影、一幅图画都有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这才是充满活力的思想世界,硬生生地套上统一标准进行背诵扼杀了多少孩子的想象力?
如果说教学模式让我无奈,那现实中的教育就更让人愤怒,我姐姐女儿的小学年级里每学年会排名次,最后一名的同学来年根本不收学费,直接赶走!这是多么可耻的行为!他们还配叫“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吗?同事孩子即将就读的重点小学,老师会把班上成绩最差的几个孩子的家长叫到操场上罚站,然后指着鼻子挨个骂过去,试想这些受到羞辱的家长最终会把气撒到哪里?而这些原本白纸一张的孩子将来会成为什么样的图画?然而这些就是活生生的现实,我以前曾对自己小时候的学校教育充满抱怨,现在回想起来觉得那会儿比现在要轻松愉快得多,至少还有空做做游戏,想想这又是多么可悲 。
无论是星星或是白纸,每个孩子的最初都是纯洁无瑕的,可我们究竟为他们带去了些什么,他们是否会像片中的伊夏那样幸运,最终绘出一幅如此美丽的图画?我觉得这没有回答的必要,因为谁都无法改变一些根深蒂固的东西,但我觉得身为父母的人或是准备当爸爸妈妈的人应该看看这部电影,然后去体会如何真正走近自己孩子的内心,无论外面的世界如何,他都是应该被尊重和爱护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