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柱的体积教学反思怎么写?

这节课我采用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合理安排教学环节,激发学生的思维,组织学生参与操作,通过观察、交流,感悟知识间的联系,从而获取新知 。我深知教学无止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我要从成功中找不足 。
首先,复习内容简单明了,以旧引新 。复习的知识点是对旧知的回顾,要求学生写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在对预习作业交流时我发现学生能比较顺利和准确的回答,这为新课的教学活动不仅起了良好的开端,更重要的是为学生在课堂上再进一步地、更深入地探索新知削弱了阻力,减轻了负担 。
其次,引导学生大胆交流猜想和探索验证 。我利用课件把等底等高的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体图形和问题呈现出来,让学生观察图形思考问题并组织讨论 。在对如何验证让学生作为重点交流 。意图是先让学生明确两点 。第一点圆可以转化成长方形,圆柱可以转化长方体;第二点把圆柱的底面经过圆心16等份,切开后可以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 。由于学生课前做了充分的预习和课堂开始阶段预习作业的交流,学生对如何验证的思维已经初步形成 。让学生再次交流和汇报,我发现学生都了解和掌握 。此时我指名学生到讲台前利用教具说出操作方法,并进行操作,让全班同学观察操作过程 。通过学生的操作、观察,学生得到体验和感悟,发现圆柱可以转化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 。
再次,课件展示、构建新知 。让学生观看课件:是把圆柱的底面平均分成32份切开后拼成的长方体 。我抓住时机问学生:如果把圆柱的底面平均分的份数越多,切开后拼成的物体的形状就有什么变化?学生明确回答拼成的物体越来越接近长方体 。接着我把圆柱体和转化后的长方体图象同时显示出来,要求学生说出长方体的底面积和高与圆柱的底面积和高有什么关系,学生能清楚地表达出来 。推导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的过程分为猜想、操作、发现、结论四个阶段,学生经历这些教学活动,体验和感悟了转化的作用和价值,弄懂得了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的来龙去脉 。
最后,分层练习,发散思维 。在获得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的成果之后,为了培养学生解题的灵活性,拓展知识,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注意分层练习,我安排了练习题是有层次和梯度的 。如:已知圆柱底面积和高,怎样求圆柱体积;已知圆柱底面半径和高,怎样求圆柱体积;已知圆柱底面周长和高,怎样求圆柱体积 。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中,我设计的习题激发学生思考的欲望,压路机、铅笔、柱子这些圆柱体,需要实际测量什么,才能进一步求得圆柱的体积,孩子们大胆思考,结合生活实际找到了答案,体会到“生活中的数学” 。在练习时我不断巡视关注学生练习情况,鼓励学生大胆展示,交流各自的想法和做法 。对出现的错误作为教师指导的课程资源,强化孩子对圆柱体积知识点的深化和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