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周长教学反思范文有没有?( 二 )


3、实践活动 , 经历测量计算物品周长的过程 。
在认识周长之后 , 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 , 让量一量、算一算 , 理解周长的含义 。小组合作测量校名片、五角星、硬币的周长 。五角星的测量主要让学生通过测量、计算后体会到五角星的10条边都相等 , 只要量出一条边的长 , 就能算出五角星的周长 。校名片是让学生通过测量长和宽 , 初步接触长方形周长的测量和计算 。而硬币主要是让学生经历探索曲面图形物体的测量方法 。通过测量 , 让学生经历动手围一围、量一量的过程 。初步体会“化曲为直”的方法价值 。通过简单的测量和计算 , 引导学生拓展对周长含义的认识 , 初步学会测量和计算周长 。尤其是硬币的测量 , 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 , 有助于学生直接地体会“化曲为直” , 进而领会测量物体某个面周长的重要方法 。这样测量计算 , 可以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 , 直观、具体地感受周长概念的内涵 , 感悟周长是一周边线的实际长度 , 加深对周长含义的理解和认识 。
由于长期从事低段数学教学 , 这学期第一次接触三年级的内容 , 所以很多方面还值得认真思考和商榷 。思考如下:
思考一:应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 , 放手让学生去经历去探索 。
由于长期从事低段数学教学 , 在课堂上 , 我总是不放心让学生让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 , 总是想方设法“带”着孩子去理解题意 , “引”着孩子去学习 。如在教学“下面每个图形的周长各是多少”时 , 学生已经认识了周长 , 理解了周长的含义 , 就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计算的方法 。而我在教学中生怕学生虽然知道了平面图形一周边线的长就是它的周长 , 但不知道多边形各边的长就是它的长度之和 , 就是它的周长 。所以 , 在教学中 , 忍不住又“引”着学生学:先让学生指一指三角形的一周边线 , 再让学生理解求三角形的周长就是求一周边线的长 , 也就是求三条边的长度之和 。这样的“引”的确可以使思维反应慢的学生理解和掌握计算平面图形的方法 。但同时也限制了学生的思维禁锢了学生的思维发展 。另外 , 在解决“想想做做”第4题:“你能用不同的方法求出下面各图形的周长吗?”由于时间的不足 , 我没有让学生自主去探索 , 而是直接将方法教给学生 。这样的处理 , 让学生“跟”着老师走 , 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 。在教学中科院放手让学生根据已学知识和已有经验 , 自主探索求周长的方法:可以数一数、加一加或者移一移等等 , 基础方法是数一数、加一加 , 要求学生掌握 , 而移一移要求较高 , 如有学生想到这种方法 , 可以用课件演示 , 帮助学生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