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驭的诗词 形容带领的诗句

投躯报明主,身死为国殇 。——鲍照
遭逢圣明主,敢进兴亡言 。——李白
感遇明主恩,颇高祖逖言 。——李白
忠欲事明主,孝思侍老亲 。——孟浩然
绛节朱旗分白羽,丹心白刃酬明主 。——骆宾王
会待安边报明主,作颂封山也未迟 。——张说
功成献凯见明主,丹青画像麒麟台 。——李白
飞笺络绎奏明主,天书降问回恩荣 。——李白
如何带领学生走进诗词的意境一、反复诵读,初步领会诗歌的感情
在以意境为中心组织教学之前,首先应使学生明白何谓意象和意境?所谓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诗人的感情活动而创造出来的独特形象,是一种赋予更多的主观色彩、迥异于生活原态而能为人所感知的具体艺术形象 。所谓意境,就是作者调动生活积累,运用艺术表现手法,整合各种意象,使主观的思想感情与客观的物象相互融合而创造出来的“意与境谐”的境界 。“诗言志”,“歌缘情”,诗歌往往不对客观现实作全面具体细致的描绘,而是选取现实生活中最富有特征的片断,描绘出一幅幅感人的生活画面,烘托出与这种画面相吻合的情调(氛围) 。
学生明白了何谓意象和意境后,就要对诗歌进行反复地诵读,初步领会诗歌的思想情感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理解为诗歌是诗人个人情感的倾诉,将所看、所听、所想、所感,以诗的形式表现出来 。这种情感就体现在诗歌的字里行间 。我们读诗,实际上就是通过对诗歌字句的诵读、品味,通过“物”还原诗人当时的情感 。好的诵读可以体现诗人在诗中寄寓的感情,能够带领学生很快进入诗歌的意境 。朗读时,首先要为学生学习诗歌创设情景,简要介绍诗人的时代和写作背景以及诗歌的具体内容;其次引导学生准确把握读速快慢,读音高低,感情抑扬,停顿恰当;然后,让学生从优美的节奏中整体感知,进入情景,把诗人的意象变为学生自己的意象,从铿锵的音律中进入感情世界,让学生陶醉在诗作的情境里 。读书百遍,其义自现 。反复的吟诵不仅使得学生把注意力倾注在音乐效果和意义之上,而且通过节奏的变化和情感的起伏,会获得对诗歌深层次的理解,探寻诗词中蕴含的意境 。
二、展开联想和想象,在情与景的关系中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在对诗歌进行反复地诵读之后,学生已经有了对诗歌意境的初步体会,接下来就要引领学生对诗歌意境作更深一层的感悟 。对于诗歌的意境,教师本身也要仔细地揣摩品味才能“尝”出其韵味,那又该如何把这些微妙的感觉带给学生呢?既不能把自己个人的理解、感受强加给学生;也不能对学生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在情与景的关系中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古代诗人通常不会在诗歌中直接表达自己的情感,而要在自然或社会的景象中找到合适的载体,借对自然景物的描述或社会场景的表述来蕴藏自己的感情和思想 。因此他笔下的形象都灌注着作者的思想情绪,这种情与景的交融就成就了诗歌的意境 。王国维曾说:“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 。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在古典诗歌中,情景交融是其最重要的特点 。诗人们时而触景生情,景中寓情;时而因情布景,移情入景;时而借景抒情,在不动声色的叙述中寄予浓浓的情感 。而这种情感仅用语言是不能传达的,我们可以利用古诗“诗中有画”的特点,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将这抽象的情感具体化、形象化,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歌中蕴含的诗意 。没有想象就没有诗歌,从抽象的文字符号到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画面的形成,这中间的桥梁便是想象思维 。诗人的创作过程离不开想象,他要通过想象来丰富和表达某种境界,而鉴赏者更要借助想象来复制或丰富诗歌的意境 。
三、意境的具体化、生活化和图像化,再现诗歌的情感美
学生在对诗歌画面进行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后,虽然对意境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但还是比较模糊的、笼统的 。苏轼在观看王维的画后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其实,许多诗词都是一幅幅优美的图画,透过这些画面,我们可以窥视到诗人的内心世界以及他所体验和创造出来的“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意境 。要引导学生了解这种情感,就要从这渗透了“情”的景物入手,若把这些景物的画面展现在学生眼前,让他们有一个直观的感受,对画中的意境有一个具体的感知,就能很自然地引领他们走进诗人所创设的意境,从而更深刻地领会诗歌的图画美和意境美 。教学时,可以运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引导学生理解诗中景与情的关系,让学生在直观画面中体悟意境,与诗人的情感发生共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