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中的手法 古诗词中常见修辞手法有哪些( 三 )



五、从观察的角度、足点、层次来写:远看与近观结合、仰视平视与俯视结合、空间的上下结合、高低结合 。
看同一景物 , 观察者所处的方位不同 , 角度不同 , 俯视 , 仰视 , 远眺 , 近看 , 视觉形象会呈现千姿百态 , 变化万千 。从不同角度描写 , 会使读者对所描写的景物产生更加全面的认识 , 获得更完美的感受 。
例《山行》唐代: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 白云深处有人家 。(深处 一作:生处)
停车坐爱枫林晚 , 霜叶红于二月花 。
释义:
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上山 , 在那白云深处居然还有人家 。停下车来是因为喜爱深秋枫林的晚景 , 枫叶秋霜染过 , 艳比二月春花 。
头两句描绘了秋山远景 。第一句描写了秋山高远的景象 , 表现了诗人勇于攀登的精神 。第二句描写了秋山中的一个特定场景 , 在白云浮动的天空下有几户人家隐约可见 。后两句描绘了秋山近景 。“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句 , 生机勃勃 , 鲜艳夺目 , 清新刚劲 , 形象鲜明 , 给人一种秋光胜似春光的美感 。
六、从调动感觉的角度来写(诸觉结合):视觉(形色)、听觉(声)、嗅觉(气味)、味觉、触觉或通感 。
即调动人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各种感觉器官来描写景物 。
如李白的《蜀道难》“连峰去天不盈尺 , 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虺 , 砯崖转石万壑雷”(释义:山峰座座相连离天还不到一尺 , 枯松老枝倒挂倚贴在绝壁之间 。漩涡飞转瀑布飞泻争相喧闹着 , 飞流撞击着巨石在山谷中滚动像万壑鸣雷一般) 。
就从听觉和视觉上渲染了一种惊险的气氛 , 烘托了蜀道的难与险 。

【古诗词中的手法 古诗词中常见修辞手法有哪些】

七、从分析景物的全景与特写景来考虑:粗笔勾勒与工笔细描(点面结合) 。
万事万物都是彼此相互联系的 , 不是孤立存在的 , 描写的景物也一样 , 它们总是和周围的景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因此 , 诗人在写景状物时 , 不是孤立地静止地写主体物 , 还写主体物周围的联系物 , 点面结合 , 烘云托月 , 使主体形象更丰满 , 更有特色 。
例《江雪》唐代: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 , 万径人踪灭 。
孤舟蓑笠翁 , 独钓寒江雪 。
释义:
所有的山上 , 飞鸟的身影已经绝迹 , 所有道路都不见人的踪迹 。江面孤舟上 , 一位披戴着蓑笠的老翁 , 独自在大雪覆盖的寒冷江面上垂钓 。
运用了点面结合的方式 。“蓑笠翁”在画面上显得比较小 , 但处在非常显眼的位置 , 是诗的中心 , “孤舟蓑笠翁”属于点的描绘 。
前两句“千山鸟飞绝 , 万径人踪灭”属于面的铺陈 , 诗句从“鸟飞绝”、到“人踪灭”写尽了人物处境的苦寒与孤寂 , 并在“山”“径”前冠之以数量词“千”“万” , 对突出人物坚忍不拔、卓然而立的品格起 。可以称之为点面结合 。指出一点 , 隐括全面 。
八、从分析景物的色彩搭配的角度来考虑:突出景物的色彩、注重色彩的多样与谐调 。
古诗写景常涉及到声音与颜色 , 这是诗人利用感官多角度写景 , 让读者如临其境 , 收到了很高的艺术效果 , 绘形、绘声、绘色 如“乱石穿空 , 惊涛拍岸 , 卷起千堆雪 。”
例《绝句》唐代: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 , 一行白鹭上青天 。
窗含西岭千秋雪 , 门泊东吴万里船 。
释义:
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间鸣叫 , 一行白鹭直冲向蔚蓝的天空 。坐在窗前可以看见西岭千年不化的积雪 , 门口停泊着从东吴开来的万里船
上联是一组对仗句 。草堂周围多柳 , 新绿的柳枝上有成对黄鹂在欢唱 , 一派愉悦景象 , 有声有色 , 构成了新鲜而优美的意境 。“翠”是新绿 , “翠柳”是初春物候 , 柳枝刚抽嫩芽 。“两个黄鹂鸣翠柳” , 鸟儿成双成对 , 呈现一片生机 , 具有喜庆的意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