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认为<<扬州慢>>大量的引用杜牧的诗句,从而削弱了这首词的思想内容,究竟该如何理解? 扬州慢中杜牧的诗句

1.综观全词,写扬州的过去的盛况,都是虚笔 。
--"淮左名都"不过耳闻,"竹西佳处"也非目见,"春风十里"既不指当时,也不是具体景物 。
但一组合 , 显出扬州昔日的繁华 , 为下文对比铺垫 。
2.写扬州的今日 , 虽是实写 , 但只用大笔勾勒 。
--善于选择最能表现战后百事萧条的典型事物来淡笔点染 , 留下开阔空间让读者去想象:说"废池乔木"、说"荠麦青青"、说"清角吹寒",并用"空"字轻轻一点,一幅城市破败、弦管不闻、人烟稀少的图景便宛然在目 。
3.这首词里也没有一个字正面抒情 。
--"厌言兵"的是"废池乔木(树尤如此,人何以堪?)",惊叹扬州的是"杜郎(面对破败荒凉的扬州城,恐怕再也做不成"扬州梦",写不出"豆蔻词"了)",凄冷无声是"月"(所谓[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开无主的是"红药"--用一问,以花的无知称人的有情 。
姜夔的词抒情写景,都不执着于具体细致的刻划描绘 。
总是写得空灵、疏淡 , 有时比起慷慨发怒、一泄无余 , 更能激起读者去进行再创造 , 更具有艺术感染力 。
把"予过维扬"的过程写得很有层次、驻、看、闻、想 , 步步写来 , 有条不紊 。
描写中很注意声色(如清角、荠麦等)、动静(如波心、空城等) , 很见作者功力 。
思想内容:
叙写金兵入侵对扬州城的严重破坏 , 抒发悲凉痛惜的思绪 。
但诗人怀念的是士大夫的野游生活 , 作品未曾深入接触平民的疾苦 。
这首词抒发了诗人<黍离>之悲 , 作者即事写景 , 触景生情 , 情景交融 , 抒发了内心的郁愤 , 表达出一片爱国的深情 。
但是 , 由于作者生活和思想的局限 , 反映在作品的思想内容上 , 尽管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 但情调却过于低沉;与辛弃疾、陆游等诗人相比 , 即可看出其差距 , 不只是风格不同而已 。
写作特点
1.用今昔对比的反衬手法来写景抒情 。
在这阕词中是比较突出的 , 上片用昔日的"名都"来反衬今日的"空城",以昔日的"春风十里扬州路"来反衬今日的一片荒芜景象--"尽荠麦青青",下片以昔日的'杜郎俊赏"、"豆蔻词工"、"青楼梦好"等风月繁华 , 来反衬今日的风流云散 , 对景难排和深情难赋 。
以昔时"二十四桥明月夜"的乐景,反衬今日"波心荡,冷月无声"的哀景 。
"波心荡,冷月无声"的艺术描写 , 是非常精细的特写镜头 。
二十四桥仍在 , 明月夜也仍有 , 但"玉人吹箫"的风月繁华已荡然无存了 。
词人用桥下"波心荡"的动,来映衬"冷月无声"的静 。
"波心荡"是俯视之景,"冷月无声"本来是仰观之景 , 但映入水中 , 以成为俯视之景 , 与桥下荡漾的水波合成一个画面 。
从这个画境中 , 似乎可以看到词人低首沉吟的形象 。
总之 , 写昔日的繁华 , 正是为了表现今日之萧务 。
2.这首词在艺术表现上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写景物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 。
景中含情 , 化景物为情思 , 它的写景 , 不俗不滥 , 紧紧围绕着一个统一的主题 , 即为抒发"黍离之悲"服务 。
词人到达扬州之时 , 是在金主完颜亮南犯后的十五年 。
他"解鞍少驻"的扬州 , 位于淮水之南 , 是历史上令人神往的"名都" 。
"竹西佳处"是从杜牧《题扬州禅智寺》"谁知竹西路 , 歌吹是扬州"化出 。
竹西、亭名 , 在扬州东蜀岗上禅智寺前 , 风光优美 , 但经过金兵铁蹄蹂躏之后 , 如今是满目疮痍了 。
战争的残痕,到处可见.词人用"以少总多"的手法.只摄取了两个镜头:"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和满城的"废池乔木".这种景物所引起的意绪.就是"犹厌言兵".清人陈廷焯特别欣赏这段描写.他说:"写兵燹后情景逼真.`犹厌言兵`四字.包括无限伤乱语.他人累千百言.亦无此韵味."(<白雨斋词话>卷二)这里.作者使用了似人化的手法.连"废池乔木"都在痛恨金人发动的战争.物犹如此.何况于人!有知有情的人民对这战争的痛恨与诅咒.当然要超过"废池乔木"千百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