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兰性德的悼亡词 纳兰性德的悼亡词的特点

素有“清初学人第一”之称的纳兰性德一生笔耕不戳 , 他的《饮水词》(原名《侧帽集》) , “井水吃处 , 无不争唱” 。
在妻卢氏病故后 , 他写了大量的悼亡之作追忆以往欢愉、悼念早逝亡妻 , 其数量之大 , 在悼亡诗词史上实属罕见 。
纳兰性德在继承古人悼亡诗词精髓的基础上 , 又有所创新 。
他的悼亡词情深意切、至真至浓、灵动细腻、撼动人心 , 是花与惜花人的对话 , 是对生死天堑的跨越 。
尤其令人称赏的是 , 他的悼亡词悲郁中飘过缕缕自然清新 , 开悼亡词一代清丽词风 。
观纳兰性德之词 , 至真至诚 , 至情至浓 , 字字句句 , 发乎内心 , 少泥淖拖沓之语 。
王国维称纳兰“北宋以来 , 一人而已 。
”[1]纳兰之词 , 素以清丽素雅著称 。
其边塞作 , 虽有豪放之句 , 而豪放中常有清秀之笔 , 如春潮过塞外 , 三分豪放情 , 七分清丽语 。
其友情诗 , 多为忠义句 , 又不少婉约之情 。
占其词作最多的爱情作品 , 清新之气弥漫字句之间 , 染出一抹自然之色 。
而笔者独爱容若悼亡作 。
笔者在这里论及的悼亡词 , 专指纳兰性德悼卢氏之作 , 即自康熙十六年五月三十日(1677年6月29日)始 , 至康熙二十四年五月三十日(1685年7月1日)其病故十余年间所做的怀念、悼亡亡妻卢蕊之作 。
纳兰性德悼亡词的特点之一 , 在于他的悼亡词是一种对话 , 是生者与逝者的心灵沟通 。
观此前悼亡之作 , 悲情深切 , 字里行间悲悼之情溢满 , 已是悼亡诗词的上乘之作 , 但还是少了一点灵犀之美 。
譬如说 , 《诗经·邶风·绿衣》 , “绿兮衣兮 , 绿衣黄里 。
心之忧矣 , 曷维其已!”男子手抚绿衣哭泣 , 这是类似于自言自语式的悲悼 , 不乏真情 , 但少了些许天人间的通灵 。
又如潘岳者 , 《悼亡诗》情深意切 , “如彼翰林鸟 , 双萋一朝只 。
如彼游川鱼 , 比目中路析 。
”若无悲情 , 难成此句 。
“抚衿长叹息 , 不觉泪沾胸 。
沾胸安能已 , 悲怀从中起 。
”令读者每每读起 , 也不由得泪沾青衿 , 这算是凄 。
若是悲切中再多几分灵动的美 , 就是凄美绝佳的上品了 。
纳兰性德的悼亡词 , 载情为本 , 张显灵性 , 悲凄中荡漾着渴望心灵沟通的灵动之美 , 脱去了干涩的悲伤 , 换之以灵犀暗度 , 不仅感染读者的感情 , 也撼动着读者的灵魂 。
纳兰性德《南乡子·为亡妇题照》:
泪咽却无声 , 只向从前悔薄情 , 凭仗丹青重省识 。
盈盈 。
一片伤心画不成 。
别语忒分明 。
午夜鹣鹣梦早醒 。
卿自早醒侬自梦 , 更更 。
泣尽风檐夜雨铃 。
在这首词中 , 纳兰不是“哭”老婆 , 也不是“哭”自己 , 更不是自言自语 , 他在试图通过这种提照的方式来沟通生死 , 与亡灵产生共鸣 。
天人永隔 , 因“只向从前悔薄情” , 便通过“凭仗丹青重省识”这种方式 , 再来认识亡妻 , 回忆往事 。
也希望在这个过程中 , 亡妻一样 , 也能够对自己“重识省” , 但终落个“一片伤心画不成” 。
“画不成”是因为天人相隔沟通失败 。
但纳兰性德并不放弃这种沟通 , 而是始终相信爱可以穿越生死 , 产生感应 。
后半阙提到“卿自早醒侬自梦”和“夜雨铃” 。
逝去的人解脱了 , 活着的人却陷在梦里 。
“夜雨铃”应取典于唐明皇与杨玉环之事 。
相似的 , 在《浣溪沙(风髻抛残秋草生)》中 , 也提到了唐明皇与杨玉环七夕盟誓和“雨淋铃” 。
传说唐明皇与杨玉环生死相隔 , 但依然能通过使者 , 在海上仙山寻到了太真 。
纳兰也希望能与亡妻产生这样的天人沟通 , “信天上人间非幻(《鹊桥仙·七夕》)” , 并用了各种方式 , “凭仗丹青重省识(《南乡子·为亡妇题照》)”是一种 , “为伊判作梦中人 , 长向画图清夜唤真真(《虞美人(春情只到梨花薄)》)”又是一种 , “重泉若有双鱼寄(《金缕曲·亡妇忌日有感》)”也是一种 , 但这些方法无一例外的失败了 , 但是“丁巳重阳前三日(《沁园春》)”这天 , 纳兰性德成功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