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分类|不同类型的土壤特点解析

土壤分类(不同类型的土壤特点解析)
导读土壤是由地表岩石经过千百万年的风化,在微生物的参与下逐步形成,各地岩石(成土母质)性质不同与自然气候状况的差异,导致不同地区的土壤在砂黏及酸碱性上存在较大差异 。虽然无土栽培技术发展迅速,但未来农业发展的主流仍将是传统土壤栽培 。土壤是作物生长乃至保障人类粮食安全的根本,土壤性质的优劣直接影响着作物生长发育及产量、品质的形成 。
我国土壤性质的总体变化趋势是从北到南酸性逐渐增强,土壤黏度逐渐增大,绝大多数作物较适宜生长的土壤特点为:为酸碱适中、砂黏适宜 。但由于天然原因以及不当的灌溉与施肥方式、不当的种植制度等原因,西北盐碱土壤、砂质土壤;南方酸性、黏质土壤及东北和中部地区局部的盐碱和黏质土壤都成为作物增产和提质的重要阻碍 。
适宜于作物生长的土壤需要满足那些特点?酸碱性、砂黏性不同的土壤多作物生长各有何影响?不同质地的土壤应该如何改良?
本文将结合生产实践对以上问题进行解答,以期为生产者提供参考与借鉴 。
土壤分类|不同类型的土壤特点解析



一、确保作物良好生长的优质土壤具备哪些特点1、酸碱性适中
经过长百思特网期进化和自然选择,自然界多数植物都适应了酸碱适中的中性土壤环境,而土壤酸性过大或碱性过强都会打破土壤养分供应、根系吸收和植物需要三者之间的平衡 。比如磷元素最适宜的吸收范围是中性环境,酸性过大的时候会和过量的铝元素形成沉淀而根系无法吸收;在碱性过强的土壤环境下,土壤中的钙等离子则容易形成碳酸盐沉淀而失去有效性 。
植物正常生长,往往都需要土壤中的根系共生菌协助矿物元素进行分解运输和吸收,这些共生菌对土壤酸碱性变化较为敏感,酸碱性失调会导致植物根系的共生微生物菌落的稳定性遭到破坏,继而造成根系吸收能力降低 。
土壤分类|不同类型的土壤特点解析



2、土壤结构良好
土壤结构主要是指土壤透气、透水与持水、保肥能力之间达到协调 。两者之间是一对矛盾关系,能让矛盾双方达到相互协调的土壤结构是“团粒结构”,“团粒结构”的基本特点可以概括如下:
团粒结构由土壤小团聚体相互粘结在一起形成 。土壤颗粒之间距离较小的土粒结合在一起形成小团聚体,小团聚体能把内部和外来的养分给束缚住,不容易因雨水下渗等原因造成淋失浪费,因此具有较好的保水保肥能力,但透气透水能力较差;而这些小团聚体又相互结合在一起形成较大的团聚体,大团聚体内的小团聚体间距离较大,可以让水分和气体较为通畅的流动,即具有较好的透水透气性,但保水保肥能力不足 。
但是,小团聚体内部的特性和小团聚体之间的特性,形成保水保肥和透气透水功能上的优势互补,使团粒结构兼具了透水透气和保水保肥之间的协调与平衡 。这是植物生长最佳的土壤结构形式 。
土壤分类|不同类型的土壤特点解析



3、有机质丰富
有机质一方面可以作为肥源为作物的生长提供营养最为全面的营养元素,能改善土壤结构,增加砂性土壤的粘度,增加粘性土壤的疏松性;还可以通过分解后形成的土壤胶体,将土壤中的有效态矿物元素存蓄起来,以防止流失或者变为无效态,在植物生长过程中持续平稳的为作物生长提供营养 。
同时,有机质还可以对过酸、过碱、含盐量过高的土壤提供有效的缓冲,削弱因不当施肥或者灌溉等原因导致的土壤过酸、过碱和高盐含量对作物造成的不良影响,还可以削弱重金属含量过高对作物造成的伤害和对品质造成不良影响,
二、不同质地的土壤各有何特点1、酸性土壤特点与不良影响
酸性土壤的pH值在6.5以下,(H+)和铝离子(Al3+)偏高是导致酸度大的最主要原因,酸性环境条件下,土壤中的铁离子(Fe2+)和锰离子(Mn2+)等也会偏高 。
土壤分类|不同类型的土壤特点解析



不良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养分淋失严重
由于酸性土壤的风化较为彻底,内部的K+等矿物元素分解释放较为彻底,再加上酸性土壤多半是在南方多雨地区,在降雨的淋溶下,这些被释放出来并且难以被土壤颗粒吸附住的矿物元素,很容易在水分下渗的过程中流向土壤深层而根系无法吸收到,导致土壤缺肥贫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