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绘女人病容的诗词 形容古代女子的诗句有哪些( 六 )


(一)外在形象的描绘
尼采说过:“男性为自己创造了女性形象,女性则按照这个形象塑造了自己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沦为被观照地位的女性,迫于生存的压力,也逐渐接受了自己作为审美客体的身份,精心塑造符合男性审美标准的女性形象 。”[2](P255)朱淑真也不例外 。由于身处深闺,寂寞和孤独的生活境遇,使她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关注自己,描写自己的生活 。而身心的变化决定着朱淑真笔下不同的自我形象 。
1.慵懒形象 。朱淑真慵懒形象一方面表现在她激情之后,身体极度疲劳时而呈现出的体能特征 。她在《清平乐·夏日游湖》一诗中就写出了自己在尽情游玩后的疲倦之态“恼烟撩露,留我须臾住 。携手藕花湖上路,一霎黄梅细雨 。娇痴不怕人猜,和衣睡倒人怀 。最是分携时候,归来懒傍妆台 。”这是朱淑真在尽情享受大自然美景和甜美爱情后身体疲倦的暂时休息 。作为封建社会的闺阁女性,朱淑真这种身心得到极度愉悦后的倦容体态实在是很难得的 。
另一方面也表现在她长期的心理压抑所呈现出的无精打彩的病态体征 。对于朱淑真来说,这种慵懒完全是爱情和婚姻的不幸所导致的 。封建社会,“女为悦己者容”,一旦悦己者不在眼前,或婚姻生活非常不幸,女性就失去了化妆的热情和动力 。朱淑真的诗歌中多次描写自己在极度孤独寂寞时懒于梳妆的情形 。
瘦怯罗衣褪,慵妆鬓影垂 。《春睡》/静看飞蝇触晓窗,宿醒未醒倦梳妆 。《西楼寄情》/起来不喜匀红粉,强把菱花照病容《睡起二首其一》/懒对妆台拂黛眉,任他双鬓像烟垂 。《睡起二首其二》/调朱弄粉总无心,瘦觉宽余缠臂金 。《恨别》/吹花弄粉新来懒,若恨供愁旧日添 。《伤别二首·其二》/风寒侵夜枕,霜冻怯晨妆《初冬书怀》/乍暮薄罗偏觉瘦,懒匀铅粉只宜眠 。《暮春三首·其二》/自觉近来清瘦了,懒将鸾鉴照容光 。《九日》
身边没有所爱,朱淑真的生活热情没有了,精神处于慵懒状态,不仅懒于梳妆,其生活也失去了欢乐 。朱淑真在《又绝句》中写到:“乳燕调雏出画檐,游蜂喧翅入珠帘 。日长无事人慵困,金鸭香销懒更添 。”整天昏昏沉沉、无所事事的睡眠状态消磨了朱淑真大好年华,长期的寂寞孤独也深深折磨着这位敏感多情的女性 。
2.静态形象 。娴静是男性对女性美的期待 。为了迎合男性,封建社会女性也以“娴静”的标准塑造自己 。朱淑真对自己静态形象的描写不难看出封建社会闺阁女性的极度无聊和压抑 。如:
静看飞蝇触晓窗,宿醒未醒倦梳妆 。强调朱粉西楼上,愁里春山画不长 。
———《西楼寄情》
倦对飘零满径花,静闻春水闹鸣蛙 。故人何处草空碧,缭乱寸心天一涯 。
———《暮春有感》
在这两首诗中,朱淑真用以动衬静的手法,表现抒情主人公的静态形象 。飞蝇、飞花、鸣蛙的热闹反衬出诗人无精打采的慵懒之态 。诗人似乎是在聚精会神的看着飞蝇,盯着落花,听着蛙鸣,但精神却处在茫然的空白状态 。飞蝇、落花、鸣蛙这些动态描写都衬托出主人公的精神与眼前所见极度不和谐的忧郁情绪 。这是一个极度寂寞无聊的闺中女性慵懒的生活画像 。
朱淑真在描绘自己静态形象时常以栏杆为背景 。或倚栏盼归“凉吹晚飕飕,芦花两岸秋 。夕阳楼上望,独倚泪偷流 。”(《秋楼晚望》),或凭栏遣愁“秋声乍起梧桐落,蛩吟唧唧添萧索 。欹枕背灯眠,月和残梦圆 。起来钩翠箔,何处寒砧作?独倚小阑干,逼人风露寒 。”(《菩萨蛮秋二首其一》),或对栏倾诉“湿云不渡溪桥冷,娥寒初破东风影 。溪下水声长,一枝和月香 。人怜花似旧,花不知人瘦 。独自倚阑干,夜深花正寒 。”(《菩萨蛮·咏梅》),“寒阴渐晓,报驿使探春,南枝开早 。粉蕊弄香,芳脸凝酥,琼枝小 。雪天分外精神好,向白玉堂前应到 。化工不管,朱门闭也,暗传音耗 。轻渺 。盈盈笑靥,称娇面爱学、宫妆新巧 。几度醉吟,独倚栏干,黄昏后,月笼疏影横斜照 。更莫待、<笛声>吹老 。便须折取归来,胆瓶插了 。”(《绛都春·梅》)栏杆、梅花和月色下的人构成了一幅静态画面,凸现了孤独的朱淑真在这里寻求心灵的安慰 。
作为一位女诗人,朱淑真在刻画女性形象时没有艳丽的词藻,没有妖艳的身姿,即使处于兴奋状态下,作者也是用工笔白描的手法,以我手写我形,没有任何感观刺激的描写,这是女性自我本真的塑造 。与前面所述的男性文人描写女性多从“色”与“肉”的感观描写有着本质的区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