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大多数语文教师在教学生古典诗词的时候,只注重工具性,即以知识和技能为主,通常将诗文完整、通顺地给学生翻译一遍了事,并要求学生在课下死记硬背,到考试时能够顺利默写名言名句,能够中规中矩地翻译出某些课文中的段落和句子 。但是这和倡导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相违背,也使古典诗词的文化底蕴失去了美感 。因此,继承民族优秀文化遗产,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健全的人格就成了语文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教师的人格美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首要条件作为教书育人主体的教师,首先应该具备完善的人格 。教学艺术也是情感的艺术,身教胜于言传 。在平时的教学中将明是非、重操守、知廉耻等传统人格中的积极因子灌输给学生,优美和谐的教师语言,恰当的表情和动作,教师良好的态度观念和正确的价值取向都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激起学生的审美热情,培养他们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人格修养 。二、创设适宜的氛围,让学生沉浸到诗歌的意境中,体味美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启发诱导,创设情境,挖掘文本中的社会美、自然美、道德美和人性美等美育因素,在教学中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和联想的作用,播放一些古典音乐或者优秀的朗读磁带,让学生在美育的氛围中
如何在古诗词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兴趣是学习之母”,没有兴趣是学不好的 。因为有兴趣,学生就会产生积极的情绪;为满足好奇心,学生就要看、要听、要想、要问,思维也被激活 。教师精心设计教学,就是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在成功的体验中使学生的兴趣收到保护和激励 。教师要善于通过各种手段,找准教学的切入口,诱发学生的求知欲 。
如何在高职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创设适宜的氛围,让学生沉浸到诗歌的意境中,体味美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启发诱导,创设情境,挖掘文本中的社会美、自然美、道德美和人性美等美育因素,在教学中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和联想的作用,播放一些古典音乐或者优秀的朗读磁带,让学生在美育的氛围中
如何培养学生诗词审美的主观能动性古诗词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培养学生一定的古诗词鉴赏能力对增进学生文学基本素养的重大意义,自然也毋庸赘述了 。但较之于当前的阅读、写作教学研究,古诗词教研则显得相对滞后 。恕笔者直言,当今的古诗词语教学起码存在三种不良倾向 。一是语言化倾向,许多人把古诗词鉴赏课几乎上成了文言串讲课,只注重诗词句义的静态演释,忽视了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是概念化倾向 。许多人反古诗词意境地赏析变成了冷性的“诗物”与“诗情”的简单对照,忽视的学生审美心理素质的培养 。三是支解化倾向 。许多人把一首诗词的整体赏析变成了单调的诗词词句的局部分析,忽视了诗词鉴赏的有机性和整体功效 。这些倾向不能不令人感到,当今的古诗词教学似乎还缺乏一种关键性意识,那就是如何发挥学生主体在诗词审美活动中的能动作用 。
笔者以为,古诗词教学过程应当是完整合理的艺术审美过程 。从美学角度看,这个过程必须突出审美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必须强调学生主体对审美对象展开活跃的心理活动,使学生主体在追寻和发现中得到无穷乐趣 。休谟曾提出,美“只存在于鉴赏者的心里,不同的心会看到不同的美” 。①杜卡斯也认为,在审美领域,“每个人都是他自己独立思考的绝对君主”,唯有自我,才是“最终的、不会有错误的判断者” 。②由此看来,忽视了学生主体在诗词鉴赏活动中的能动作用,淡化了学生主体在诗词审美活动中的自主性原则,单向地以一种刻板模式向学生剖析诗意境,对学生审美能力的自觉形成的确不利 。理虽如此,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又该如何培养学生这种审美的主观能动性?我认为当遵循如下原则:
(一)注重学生审美心境的培植 。心境是一种在较长时间内影响人整个行动比较持久的情绪状态,因而能使一个人的活动和体验都染上一种情绪色彩 。《淮南子.齐俗训》说:“夫载哀者闻歌声而泣,载乐者见哭者而笑 。哀可乐者,笑可哀者:载使然也 。”这就说明一个人心境的好坏,不仅能强化或钝化他的五官感受力,而且还有可能引起完全相反的感受 。古诗词审美亦然 。学生以恰当的情绪状态进入诗词意境赏析,能动性必强,效果必佳;以不当的情绪状态进入诗词意境赏析,能动性必弱,效果必劣 。很难想象,学生带着陶陶然的心境进入《琵琶行》学习,能真切地体验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是何等复杂情绪的集中流露 。他们甚至有可能误以为这是白居易江心聆听琵琶曲、骤遇知已后惊喜之情表现呢!因此,古诗词教学一定要注重学生审美心境的培植,一定要让学生带着和诗词相应的情绪色彩进入诗词审美学习 。这是发挥学生审美活动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苏轼说“静故了万群,空故纳万境”,③刘勰说“水停以鉴,火静而朗”④无非都是强调审美心境对审美活动的能动作用,虽然他们偏好“静虚”二字不免片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