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氏结构|卢氏结构入门法要真述

卢氏结构(卢氏结构入门法要真述)卢氏结构|卢氏结构入门法要真述


图中间者卢氏结构创始人卢忠仁 , →右二是吾尊师靳爱祥 。
卢氏结构(又称卢氏定理或卢氏理论及规律等)是现代著名武术学者卢忠仁(号正文)先生在继承传统萧氏八卦掌和宋氏形意拳等原传武学的基础上经过近半个世纪的艰苦探索 , 而形成的关于人体运动训练过程中技巧与技能统一的基本科学理论体系 。自卢氏结构问世以来 , 短短时间内虽然已经引起了大批武术界有识之士的关注 , 但其具体的训练法则却并未大面积广泛普及传播 , 往往使众多闻名欲习的爱好者感觉无处着手、无门而入 , 故谨将卢氏结构入门练法的点滴心得录之成文 , 以供武术爱好者参考 。
一、桩法精义
武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 这一学科始终是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和发展的 , 随着时间的前进积累了丰富的功法和经验 。但是 , 传统的拳技虽然著述如林 , 源流相继 , 代有传人 , 但其中真传内蕴却多是残而不确或秘而不宣 , 即使偶尔见到一些蛛丝马迹也多是隐言设喻 , 因此就造成了精华的失传或只在少数人中秘传 , 而广大习武者至今仍沿习着效率不高或伪劣的功法 , 尤其是如此博大精深的国粹至今还没有科学完善的理论指导 , 各家拳派大多是以自己所习功法去往五行八卦、无极有极等原始哲理上生搬硬套 , 因此 , 确定符合中国传统武术特性的科学指导性理论和功法体系已成为**的呼唤 , 而卢氏结构工程的确立 , 完成了这一历史使命 。在此仅就涉及其中的人体对抗部分 , 以卢氏结构原理指导直述一下其内在技术程序中的内容 , 这一部分的核心功法就是站桩 。
桩功是我国最具民族特色的运动形式和训练手段 , 随着武术运动的普及和深入 , “桩功为高深武功的基础和深入的根本**”已经成为历经磨难的觉悟者和继续执着追求武学真谛者的共识 , 在此不在赘述 。我相信练过马步等桩法和站了几年、甚至几十年桩法而收效甚微或至今不明白“为何有此一站”的朋友会从本文中受到启益的 。
1、混元势
混元桩也叫基本桩 , 是所有功法之基 , 其它桩法、功法均以此桩为本 , 只是外形和作用稍有变化 。其主要作用是返先天之体能 , 求取整体连通放长后的整体劲力 。其练法如果套用传统的诸如“含胸、拨背”“沉肩坠肘”之类的流行之词恐怕根本就毫无意义了 , 为了使学者加深理解和便于掌握 , 只能请大家莫厌其繁了 。下面就尽量详尽的介绍一下练功的方法和要领 。
身正体端 , 双肘环抱 , 双足平行站立 , 其宽度不是与肩相同 , 而是双肩(肩峰喙)的垂直线正好是双足的内侧距离 , 也就是双足内侧与肩同宽 , 双膝微弯 。其外形略如此 , 其内在要求更需一丝不苟 , 处处到位 , 保持练功始终 。
(1)正颈平锁
颈部微上耸 , 锁骨向两侧铺放下降 , 颈锁相互对称 , 形成上体头、颈和两臂的整体协调 。正颈不甚同于笼统的顶头竖项 , 因为绝对的顶头竖项会造成头昏脑胀 , 久习会产生弊端 , 正颈的要求是头部随顶拔之势撂在项骨上这时后脑部的皮毛肌腱会随之发紧 , 用手触摸颈后的凹沟会由肌腱运动而鼓平 , 此为头部阳面的要求 , 而阴面双目直线视觉平视 , 散线视觉内敛于鼻尖 , 至口至心 , 这就是所谓的眼观鼻、鼻观口、口观心 , 牙齿如咬一根牛筋但不能咬断 , 舌微上卷 , 在这种状态下口腔内的唾液会增多 , 将其慢慢下咽 , 并随其势向丹田处撤气 。面部肌肉放松向面骨上贴近 。
平锁的要领甚为关键 , 因为习武者大多知道练功时必须使双肩窝和胸口窝处放松 , 但无此要求就根本不能真正放松 , 大家可以做个试验:举臂或踢腿 , 再用手触摸锁骨处 , 常人的锁骨和其周围的肌腱都会随动作而上起 , 只要锁骨上浮 , 就会出现耸肩和胸部发紧、气向上浮的现象 。如果有意识地保持其向两侧下降和铺放做动作就不会僵肩浮气了 。平锁同正颈同时正确 , 才能形成上体和双臂的对称协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