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词中的人文素养

诗,应具备历史文化内涵 。作品要大气、厚重,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就必不可少 。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内在的本质特征,它包括一个民族的性格气质、精神追求、风土人情、文艺特色等精神层面的东西 。民族文化在诗歌创作中应予以肯定和弘扬,使作品打上民族的烙印 。一般来说,越有民族性的作品,也就越有国际性 。而历史与文化又是常常交织在一起的,使我们能时时处处感觉到它们的氛围和力量 。
(六)
诗,要使目标读者读得懂 。创作诗歌,是要与目标读者交流思想感情的,“读得懂”是交流的前提 。读者花钱买你的作品,花时间读你的作品,你却存心让人读不懂,云遮雾罩,故作高深,这样的作者太不尊重读者,缺乏诗德 。我反对文坛上近年来的晦涩之风,它使诗歌作品失去了大量的读者 。现在很多诗歌报刊上大量发表的就是让人难以读懂的作品(或庸俗的作品) 。人家打着“实验”、“性解放”的旗号,打着“谜语诗”、“回文诗”、“藏头诗”的幌子,人家那是“意识流”,是“创新”,是“睿智”,你读不懂只能证明你“落伍”,你“弱智” 。晦涩之风的盛行,诗歌编辑要负大半的责任,他们掌握着版面,对稿件有生杀予夺的大权 。
(七)
有人说:“诗歌没有新旧之分,提出‘新诗’这个概念本身就是荒谬的 。”综观历代诗歌所表现的主题内容,我是认同这个说法的 。《论语-阳货》道:“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可见诗歌的本质是“抒情言志”,主题内容至今没有改变,自然也就没有“新”“旧”之分;但从诗体上来说,这点我就不敢认同了 。稍有古汉语知识的人都知道,我国是诗歌的国度,不但诗歌主题内容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仅诗体上就有民歌、古风、骚体、乐府、律诗、绝句、词、曲等之分 。相对《诗经》,《离骚》已是“新(体)诗”,只是它称“骚体”而未称“新(体)诗”;同样,后来的乐府、律诗、绝句、词、曲等,相对《诗经》、《离骚》等先行的诗体,在其诞生的当时也是可以称为“新(体)诗”的 。可见,今人所称“新(体)诗”或“旧体诗”,也只是从诗歌的体式上去划分的,而不是从诗歌的本质亦即抒情言志上去区分的 。
(八)
应制性的诗歌,很少有含金量在里面 。作者表达的,常常是别人的意思,很少有他自己的创见 。作为诗人,我们首先要做回自己——每一秒钟都不放弃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每一秒钟都不放弃用自己的头脑去思索,每一个文字都是从自己心底喷发出来的声音 。
(九)
所谓“终极”,就是企图抵达一个地方,却始终无法抵达,所以加深了向往与关怀 。
所谓“疼痛”,就是因为觉醒,所以深入诗的内核 。
所谓“张力”,就是寓动于静,如弹簧,压得越紧,反弹力越强;如满弓,虽静止不动,却蕴含着随时可以爆发的能量和力度 。
所谓“原则”,就是掉进奴化陷阱,失去个性 。
所谓“雅”,应以意境之雅为准,不在乎题材、字眼 。辞句优雅的诗歌,其立意上并不见得一定就优雅,“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例子从不鲜见 。如某日本人的上联:“日本东升,耀九洲四国”,其辞句是够优雅的,但其联意却并不优雅 。同理,“通俗”,贵在“通”而“不俗” 。
(十)
口语诗不是口水诗 。口语诗的语言虽然是大众化的,但它并非是无特色的大路货 。它是通而不俗的,是注重提炼的,包括呼吸的提炼、节奏的提炼、衔接的提炼……尤其是思想内涵的提炼 。如诗人爱松的口语诗《卖器官》:“老非做这个决定时/让我大吃一惊/好好的为什么要卖?/这个农民吉他手/说着说着声音有些发颤/说着说着电话突然就/断了/我赶紧回过去/一个声音很温柔地说:/‘对不起!您拨打的号码欠费停机’”,农民吉他手的生存状况令人窒息、让人揪心的疼痛 。而口水只
中国古典诗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格律诗词发展到今天依然有很多人喜欢,尽管现在新诗是诗歌创作的主流,但有一点不容置疑:读古诗词的人还是比读新诗的人多,而且人们读新诗的目的多半停留于表面的欣赏,而读古诗词则在于心灵的深度陶治 。从这个意义上说,古诗词的发展与继承是可喜的 。
一、保持中华民族的独特个性和精神风尚
在中国文学史上,诗歌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作为古代科举考试的必修课目,它代表着中华民族的正统文学,直接或简接地却都是深刻地影响并塑造着每一个中国人的内在气质 。写景状物,抒情言志,寓理载道,可以说诗词涵盖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中国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民族情感最生动、最集中、最具体的体现 。可以说,一部中国的诗歌史,就是中国的思想史、文化史和文明史,因而诗词的至尊地位是其它门类的艺术无可替代的,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