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里相逢

墨里相逢
文章图片

【墨里相逢】读初中时,学校靠墙的僻静处,有一树疏梅 。它的南端被一片石砖房挡着,每年修葺校舍留下的断砖残瓦零星其间 。一条小河流到这里,由一个豁洞穿墙而过 。站在矮墙下,墙头上参差着葳蕤的青草,和着风,摇动着星星点点的小花,或洁白,或紫红 。
那时,班里转来一个女生,叫梅 。梅的相貌清秀,讲了一口标准的普通话 。我与同桌素云下课后喜欢到河边逗留,梅不知从何时起,也加入我们中间,我们成了形影不离的三人组 。
一天午后,梅声称在河边发现了“墨烟草” 。当时我并不知晓何为“墨烟草”,梅解释说那是一种柔弱的野草,将其草茎折断,便有墨汁渗出 。据说古时穷人家的孩子读不起书,采了墨烟草,搓揉茎叶,就能捯饬出一盏墨汁 。央人教几个字,蘸饱了墨,写在衣襟上,低头可见 。
只是那天我们并没有找到墨烟草,我有些遗憾,便盼着往后岁月,能在墨里相逢世间美好,在一卷一卷的书里找到宁静安和 。
翻书,见介绍宋代周晋的一首词:“图书一室 。香暖垂帘密 。花满翠壶熏研席 。睡觉满窗晴日 。手寒不了残棋 。篝香细勘唐碑 。无酒无诗情绪,欲梅欲雪天时 。”细细品味,就如看到一幅图书之满室,插花之满壶,花香之满屋,晴日之满窗的画卷 。这样的一隅书斋,像一个温暖的茧,紧紧包裹着词人的精神世界,使人一念起,心中就开出了一朵小花来 。
有阵子,作家三毛的母亲觉得,三毛颠颠倒倒的生活比上班的人更苦,劝她不要写作 。三毛反问:“那我用什么療饥?”对于痴迷文字的人而言,与美丽光阴在墨里相逢,是疗饥的唯一方式,能照见自己心灵的隐秘盛开 。
南宋诗人尤袤也说:“吾所抄书,今若干卷,将汇而目之,饥读之以当肉,寒读之以当裘,孤寂而读之以当友朋,幽忧而读之以当金石琴瑟也 。”饥饿的时候读书来充饥,寒冷的时候读书来御寒,寂寞的时候把书籍当作朋友来交流,忧愁的时候把书籍当作乐器来解闷,哪还会再惧世间严寒?
一天夜里,友人在网上发给我一首小诗:“夜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友人感慨说:“我们每个人都要有能力看到远处的月落、江枫和渔火,有能力听到乌鸦的啼叫、寒山寺的钟声,有能力感觉到漫天的寒霜,世界才会把自己的样子给我们看 。”
英国小说家毛姆说:“阅读应该是一种享受 。它们既不能帮你得到学位,也不能帮你谋生;不能教你怎样驾驶船舶,也不能教你修理机器 。但它们将使你的生活更充实圆满而感到快乐,如果你真能享受这些书的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