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公忌日|正月十三“杨公忌日”

杨公忌日(正月十三“杨公忌日”)
中国春节传统文化习俗,历来丰富多彩 。而正月十三这日是个特殊的节日,称为“杨公忌日” 。民间传说这天是唐代风水宗师杨筠松所定之日,这日的习俗和讲究与众不同!
杨公忌日|正月十三“杨公忌日”

【杨公忌日|正月十三“杨公忌日”】

一、人们想知这个说法的由来?

正月十三称杨公忌日,又称杨公十三忌 。历书上载明杨公忌日,诸事不宜,人们忌做活,忌出行 。据南部山区的一些老者说,这天是一年当中最大、最狠、最毒、最不吉祥的“禁忌日” 。(这些只是迷信传说)
01 唐代风水宗师杨百思特网筠松的简介

杨筠松(834-906年),名益,字筠松,号救贫,赣州人 。中国四大堪舆明师之一 。因杨筠松一生用堪舆之术为无数贫人造葬作福,深得民心,人们尊称他为杨救贫 。
杨公忌日|正月十三“杨公忌日”

杨公一生传奇颇多,一生用所学堪舆之术以救善良、善德之人之贫苦 。期间有歹人、恶人要挟杨百思特网公点地,杨公不从 。这些政客、歹恶之人得不到他点的吉地,就加害杨公 。杨公一生有十三次被害,但每次有惊无险。


杨公十三忌

杨公的三千弟子,把杨公那十三次受害的日子定为杨公忌日 。他的弟子在这十三天内便不为人造葬作福,在家为师做忌 。这十三个“忌日”分别是正月十三、二月十一、三月初九、四月初七、五月初五、六月初三、七月初一、七月廿九、八月廿七、九月廿五、十月廿三、十一月廿一、十二月十九 。
杨公忌日|正月十三“杨公忌日”

二、正月十三有什么习俗

01 正月十三:灯头生日

在正月十三有一项重要的民俗活动,被称为“灯头生日” 。民间在这一天要在厨灶下点灯,称为“点灶灯” 。实际是因为正月十五闹花灯的日子,要临近了 。各家各户都试点制好的灯,所以才被说为“灯头”之日 。中国习俗从正月十三开始上灯,正月十八落灯,有“十三、十四神看灯,十五、十六人看灯,十七、十八鬼看灯”之说,百思特网并有“上灯圆子落灯面”之举 。
杨公忌日|正月十三“杨公忌日”

02 正月十三:滚龙灯

繁昌荻港镇春节玩滚龙的习俗已传承了一百多年,一般为期四天 。每年正月十三日为试灯,十四日为起灯,十五日为正灯,十六日为圆灯 。试灯这天傍晚,六条老龙和多条滚龙首次上街 。华灯初放时,龙灯开始上下穿行,四处盘旋飞舞 。街道两侧,家家悬灯,各家各户焚香放炮 。
杨公忌日|正月十三“杨公忌日”

接着,滚龙、花蓝、故事灯、走马灯、鱼灯、狮子灯、兔子灯、蝴蝶灯、金瓜灯都上了街 。这时路上各色龙灯川流不息,各样彩灯闪烁辉煌,一直要闹到三更以后才收灯,次日再接着玩灯,直到十六日圆灯 。


03 正月十三:扎彩灯

正月十五闹花灯,一般要从正月十三扎彩灯开始 。老北京的年禧歌谣有“十一嚷喳喳,十二搭灯棚,十三人开灯,十四灯正明……”也就是说,正月十三日为“上灯”;十四日为“试灯”;十五日为“正灯”;十七日为“罢灯” 。从正月十三这天起,人们就开始张灯结彩扎彩灯了 。
杨公忌日|正月十三“杨公忌日”

04 正月十三:吃汤圆

“上灯圆子落灯面,正月十五过小年 。”是扬州人的一旧习俗 。正月十三晚上全家吃汤圆,寓意“圆圆满满” 。其实孩子们的心早已飞向大街,三扒两咽,把碗一推,就一溜烟地三五成群地急着跑到街上去看花灯了 。
杨公忌日|正月十三“杨公忌日”

05 正月十三:祭祀关公

在西安长安区农村有这样一种习俗,每年正月十三这天,要祭祀关公 。而祭祀关公所用的一种叫“添碟子”的贡品您见过吗?一粒粒饱满的大黄豆被排成一溜溜屋檐,各种彩色的豆子、瓜子、桃仁被竹棍嵌接,一层层码在由几个碟子驾起来的造型上,最后形成了一座座精巧的亭台楼阁,这就是长安区独具特色的民间手工艺品“添碟子” 。


06 正月十三:做“圣虫”

“不过十五未出年门 。”正月十三,在即墨农村有制作“圣虫”的习俗 。这一天,村里的妇女们三五家凑在一起,一起和面、裁剪、雕刻、蒸煮,迎接元宵节 。这天,一个个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的“圣虫”,便在这些巧手下出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