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文学家李翱生平简介 |唐代文学家李翱

唐朝文学家李翱生平简介 (唐代文学家李翱)唐朝文学家李翱生平简介 |唐代文学家李翱



“唐文之善,则曰韩李”,是欧阳修对唐代文坛的评价 。这里的“韩”是谓韩愈;“李”乃文章与韩愈齐名的韩门大弟子李翱 。
唐朝文学家李翱生平简介 |唐代文学家李翱

傳世孤本《藥山李翺問答圖》藏日本京都南禅寺
李翱,字习之,唐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人,生于代宗大历七年(公元772年),是西凉武昭王李暑的后代,后魏尚书左仆射冲十世孙 。父楚金,曾任贝州司法参军 。

【唐朝文学家李翱生平简介 |唐代文学家李翱】

李翱自幼“勤于儒学,博雅好古” 。少年时执“文章一通”谒见梁肃,极得赞赏 。二十五岁在汴州与韩愈相识后,二人常在一起谈文论学,切磋文字 。因其博学有才,韩愈以侄女相许 。
唐朝文学家李翱生平简介 |唐代文学家李翱



德宗贞元十四年(公元798年),李翱中进士,任校书郎 。几经变迁后,任京兆府司录参军 。宪宗元和初年(公元806年),授国子博士、史馆修篡 。元和十五年百思特网(公元820年)6月,任考功员外郎兼史职 。谏议大夫李景俭曾“举翱自代” 。景俭遭贬黜,李翱逐为朗州刺史 。景俭复职后,他又被诏为礼部郎中 。面对朝政的腐败和唐王朝的日趋衰落,李翱先后多次上书唐宪宗,陈述自己重振朝纲的建议 。在从未引起朝廷重视的情况下,他郁愤万分,直冲宰相李逢吉,并当面指责了他的过失 。
冒犯宰相后,李翱提出告病回乡 。有幸的是李逢吉并未计较李翱所为所言,百日后,利用“有司白免官”的机会,奏请朝廷让其担任了庐州刺史 。
唐朝文学家李翱生平简介 |唐代文学家李翱



文宗大和初年(公元827年),李翱入朝担任谏议大夫,知制诰 。三年(公元829年)2月授任中书舍人 。不久,因赞助柏耆出使沧州,柏耆获罪,李翱坐“谬举”,左迁少府少监 。其后,又任郑州刺史 。五年(公元831年),先后任桂州刺史、御史史丞、充桂管都防御使 。七年(公元833年),改授潭州刺史、湖南观察使 。八年(公元834年),征为刑部侍郎 。九年(公元835年),转户部侍郎,先后又任检校户部尚书、襄州刺史、充山南东道节度使 。武宗会昌六年(公元841年)卒,享年七十岁 。因其初从韩昌黎为文,“辞致深厚,见推当时”,谥号“文”,世称李文公 。
李翱崇儒辟佛 。首先是因为他认为佛教违背了封建伦理道德,扰乱了正常的统治秩序 。他说:“佛法之流染于中国也,六百余年矣 。始于汉,浸淫于魏、晋、宋之间,而烂漫于梁,萧氏遵奉之,以及于兹 。盖后汉氏无辨而排之者,遂使夷狄之术,行于中华,故吉凶之礼谬乱,其不尽为戎礼也,无几矣”,“举身毒(印度)之术,乱圣人之礼 。”“溺于其教者,以夷狄之风,而变乎诸夏,祸之大者也 。”(《文集》卷四《去佛斋》)
李翱反对佛教,另一个原因是佛教影响国计民生,他指出,“其徒也,不蚕而衣裳具,弗辉而饮食充,安居不作,役物以养已者,至于几千百万人 。推是而冻者几何人可知矣!于是筑楼殿宫阁以事之,饰土木铜铁以形之,髻良人男女以居之,虽璇室、象廊、倾宫、鹿台、章华、阿房弗加也 。是岂不出乎百姓之财力欤?”(《文集》卷四《去佛斋》)
唐朝文学家李翱生平简介 |唐代文学家李翱



他维护儒道,崇尚“复性”说 。强调人都有“善”的本性,恶源于“情”,“圣人”不以情累性,“凡人”(指劳动人民)常以情累性 。人要进行“修炼”,去掉“情欲”,以求“复性” 。他同韩愈一样,认为社会划分各种等级是天经地义的,把人性分成伦理的等级,划出不可逾越的鸿沟是正常的 。他与韩愈不同的是,在某些地方有意无意地吸收了佛教的东西 。他的“性”,相当于佛教的“佛性”;“情”,相当于佛教的“妄念” 。其“复性”方法也相当于佛教的“修炼”,是相当唯心的,较韩愈更极端化 。《复性书》是反映李翱思想的代表作 。
李翱性情耿急,议论无所避忌 。权贵虽“重其学”,而“恶其评”,因此“仕不得显官” 。但他为官从仕,始终以忧国忧民为重 。任史馆修撰时,深感“史官记事不得实”,曾谏言:“请指事载功,则贤不肖易见,……可以传信后世矣 。”他在《兴复太平大略》中谏言:“臣闻定祸乱者,武功也;复制度、兴太平者,文德也 。今陛下既以武功定海内,若遂革弊事,复高祖、太宗旧制:用忠正而不疑;屏邪而不迩;改税法,不督钱而纳布启;绝进献,宽百姓租赋;厚边兵,以制蕃戎侵盗;数引见待制官,问以时事,通塑蔽之路 。此六者政之根本,太平所以兴 。陛下既已能行其难,若何而不为其易者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