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夏泻心汤|千古良方半夏泻心汤

半夏泻心汤(千古良方半夏泻心汤)
半夏泻心汤是《伤寒论》中的经典方剂,也是我临床常用之方,可以广泛用于治疗脾胃消化系统一类疾病,多获良效 。
初识半夏泻心汤记得刚上临床时,对经方只有理论上的认识,根本不会运用 。说到这,我要感谢一位老师,是他教会了我使用半夏泻心汤 。那个老师虽然已经是主任中医师了,但仍然手不释卷,非常爱学习,对我也是毫无保留 。
半夏泻心汤|千古良方半夏泻心汤



在一次跟诊时,有一个胃病患者来复诊,说吃了上次的方子后症状明显改善了,老师随即翻开病历,指着上次的就诊的记录说,你看看这个方,就是半夏泻心汤,要学会用 。
他接着说道:“半夏泻心汤是个寒热并用的方,可以理解为胃热脾寒 。”这不经意的一句话,让我一下子有了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我们在学习方剂时,一般都说半夏泻心汤辛开苦降,寒热平调,消痞散结,治疗寒热错杂之痞证,但怎么个寒热错杂,总是一知半解,如果理解为胃热脾寒就简单多了 。在后来的临床实践中,我不断用这个方并反复思考,有了更深的认识与体会 。
半夏泻心汤|千古良方半夏泻心汤



半夏泻心汤深度解析半夏泻心汤组成:半夏,黄百思特网芩,干姜,人参,炙甘草,黄连,大枣 。对方中药物解读如下:
半夏——降逆化饮,散结除痞;
黄芩、黄连——清热泻火,可清胃热;
干姜——温脾阳(脾寒);
人参、大枣、炙甘草——健脾益气和中 。
这可不就是治疗胃热脾寒的方吗?
要学会用这个方,还要深刻理解脾与胃的生理和病理联系 。
半夏泻心汤|千古良方半夏泻心汤



脾胃位于中焦,是一对关系十分密切的脏腑 。在生理上,胃喜润恶燥,胃气以下降为顺;脾喜燥恶湿,脾气以上升为健 。这一升一降,维持着人体正常的气机升降,由于它们位于人体中部(中焦),所以被认为是人体气机升降的枢纽 。
当这种升降异常时,会出现胃气不降反升,脾气不升反降,气机升降就会紊乱,中焦就会痞塞不通,从而出现《伤寒论》所说的“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的病证 。这种症状其实非常常见,有的患者会说我的胃不消化,像什么东西堵住一样,但按下去又是软的,这就是痞 。这种看起来像消化不良的症状,单纯消食健胃,有时效果很差,我们还得从恢复脾胃的升降功能着手,就要用到半夏泻心汤 。
半夏泻心汤|千古良方半夏泻心汤



那胃热脾寒又是怎么回事?
脾胃五行皆属土,但胃腑为阳土,脾脏为阴土,所以从病理上来讲,胃容易热(胃火亢百思特网),而脾容易寒(阳气虚) 。胃火亢,“火性炎上”,则百思特网胃气不降,表现为口干、口苦、口腔溃疡、牙痛,吃热性东西容易上火等症状;脾阳虚则升清无力,表现为腹胀,虽能吃(胃热),但不消化,头晕,乏力,吃凉的东西又容易腹泻等症状,这就形成了一个上热下寒的局面,正好就用半夏泻心汤的适应证 。
半夏泻心汤|千古良方半夏泻心汤



灵活运用要点临床上每个患者体质不一样,胃热有轻有重,脾寒也有程度不同,要仔细辨别灵活运用 。胃热重的,可加重黄连用量,或减轻干姜用量;脾寒重的,要减黄芩、黄连用量,或增加干姜用量 。
方中人参与要根据不同的情况而变化,经济条件差的,可用党参代替,兼有阴伤的,改为太子参或南沙参,脾阳虚明显的,可用红参 。
半夏泻心汤|千古良方半夏泻心汤



加味法:
胃病反酸明显的,可加海螵蛸、煅牡蛎以制酸;
疼痛明显的可合用失笑散(五灵脂、生蒲黄);
湿重的,可加茯苓、薏苡仁健脾祛湿;
气滞重者,加枳实、厚朴行气;
食欲不振者,加焦三仙(山楂、麦芽、神曲) 。
以上只是举例而言,总之,变化在人,因病施治,虽不能全愈胃病,也能十治七八,诚为胃病良方 。

【半夏泻心汤|千古良方半夏泻心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