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儿童的一句诗是( 三 )


儿童诗所抒发的儿童情感 , 往往洋溢着盎然的儿童情趣 , 不仅能使儿童们从中获得关照和愉悦 , 也能把成人读者带回那童心萌动的情景中 , 重温儿时的梦 。如获“陈伯吹儿童文学奖”的作品《十四岁 , 蓝色的港湾》(膝毓旭)写出岁这一特殊年龄段儿童对爱的理解、心事与天真、性格差别、心中的渴望 , 以及他们的理想与冒险精神等等 , 情感抒发得自然、贴切、生动、有趣 。其中有这样的诗句:“要说男孩子勇敢真是勇敢 , 就是枪子飞来也不眨眼;要说女孩胆小真够胆小 , 看见豆虫一蹦老远 。希望多有几个叹号 , 叫大人们都刮目相看 , 可脑子里问号总也拉不直 , 古怪的问题常让老师为难 。……”诗人于幽默风趣的描写中 , 把儿童独有的内心世界和情绪活动渲泄出来 , 使人感到这就是活泼快乐的儿童所具有的 , 盎然的儿童情趣溢于言表 。
应当注意的是 , 儿童诗中盎然的儿童情趣是儿童生活中本来固有的因素 , 只不过是由儿童诗人采撷发现并进行了形象化的描摹而已 , 而不是生硬的外加的成分 。
(二)儿童式的丰富想象
儿童是最富于想象和联想的 , 他们总是用自己创造性的想象来认识并诠释世界上的一切事物 。在他们通过想象而诗化的世界里 , 花儿会笑、鸟儿会唱、草儿会舞、鱼儿会说…… 。因此 , 儿童诗必须以符合儿童心理的丰富想象创造优美的意境 , 抒发儿童的童真童趣 , 让儿童在奇妙多姿的世界里 , 展开想象的翅膀 , 感悟诗的题旨 。这就要求儿童诗要在想象的世界中用心灵和儿童对话 。如邵燕祥的儿童诗《小童话》:“在云彩的南面 , /那遥远的地方 , /有一群树叶说:我们想/像花一样开放 。/有一群花朵说:我们想/像鸟一样飞翔 。/有一群孔雀说:我们想/像树一样成长 。……”诗歌起语就把小读者从现实引发到想象中的“遥远的地方” , 并在想象中完成“叶子花”、“小蝴蝶”、“孔雀杉”这些美丽形象的再创造 , 展开丰富的遐思 。然而诗人的用意也不仅在于此 , 而是继续和孩子一同展开想象的翅膀 , 由物及人感悟出诗意之所在 。“遥远的地方”是“傣家的村寨” , “那花朵 , 蝴蝶和孔雀杉/都变成小姑娘” , 从想象的世界再回到现实 , 而这现实中傣家小姑娘的美丽形象仍然需要小读者进一步地联想 , 并从中获得审美享受
(三)新颖巧妙的构思
儿童诗所抒发的情感不论在丰富性上 , 还是在深刻性上 , 都远不如成人诗歌 , 这是儿童的情感特点所决定的 。如何才能在不甚宽阔的情感层面上表达情趣并创造独特的表达效果呢?这主要依赖于构思的新颖巧妙 。这种依赖于生活积累和儿童式的想象的构思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儿童诗的艺术水平 。如任溶溶的《爸爸的老师》 , 在同类题材的情感挖掘上并无太大的创意 , 但却依然是同类题材作品的典范之作 。其中的奥秘就在于作者创造了一种新颖巧妙的构思模式 , 达成了别具一格的表达效果 。又如舒兰的《虫和鸟》:“我把妈妈洗好的袜子 , /一只一只夹在绳子上 , /绳子就变成了一只多足虫 , /在阳光中爬来爬去 。/我把姐姐洗好的小手帕 , /一条一条夹在绳子上 , /绳子就变成一群白鹭鸶 , /在微风中飞舞 , 飞舞 。”在生活基础上的大胆想象 , 依赖这种想象的巧妙构思 , 使平凡的生活现象变成一种儿童式的神奇和余味无穷的美丽 。
(四)天真而精粹的语言
诗是语言的艺术 。深刻的思想、鲜明的形象只有用凝练、形象、具有表现力的语言来表现 , 才能成为诗 。儿童诗应为儿童学习驾驭语言提供优良的条件 , 让儿童在优美的语言环境中学习语言、丰富语汇 , 提高他们驾驭语言、鉴赏语言的能力 , 同时得到美的享受 。如刘饶民的《大海的歌》中《大海睡着了》:“风儿不闹了 , /浪儿不笑了 。/深夜里 , /大海睡觉了 。/她抱着明月 , /她背着星星 。/那轻轻的潮声啊 , /是它睡熟的鼾声 。”寥寥数语就把静谧安详的大海展现在读者面前 , 而且用拟人的手法 , 以极其准确的措词“抱着”、“背着”、“鼾声”形象地描绘出大海这位“母亲”熟睡时的优美的体态 。经常吟诵此类诗 , 儿童不仅可以提高审美能力 , 还能从中学习并提高驾驭语言、鉴赏语言的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