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中国美食美句( 二 )


獐子岛,黄海北部一个不足15平方公里的岛屿,却因为海域里的物产富甲一方 。碧波之下,生存着一个兴旺的群体 。被中国人视为海中珍品的海参、鲍鱼、海胆等无脊椎动物恰好占据了其中的多数 。纯净的水体和活跃的洋流造就了它们非凡的品质 。
三年前,数以亿计人工培育的海参幼苗被播撒在这片水域,它们和野生同类的成长轨迹完全相同 。这是人类和大自然的携手合作,以生态的方式,实现了耕海牧渔的理想 。45岁的潜水员王厚喜正在准备职业生涯中的最后一次入水 。
河蟹,学名中华绒螯蟹 。繁衍期,它们成群结队从栖息的支流和湖泊迁移到长江口 。因为生态环境的改变,今天,野生中华绒螯蟹已经十分罕见 。小太是人工繁育的一代 。河塘里的水全部引自太湖,小太的食物是湖里的水草和小鱼虾,与吃饲料的同类相比,它拥有更长的生长期和更健壮的体魄 。今天的中国,大闸蟹已经成为利益最高的养殖项目之一 。
地处长三角北端的江苏兴化水乡,仿佛一片被时光遗忘的土地 。盛夏的正午,夏俊台和王元凤把船划进了湖荡,给一种嗜水的高大蔬菜进行浇灌 。他们脚下这块样貌独一无二的土地,叫垛田 。
各种葱茏的蔬菜中,身形魁梧的芋头是绝对的多数 。四面环水的垛田,恰好能够满足这个物种最大的嗜好:喝水 。每天,老夏要给芋头浇四次水,每次浇够一个小时才能保证芋头的需水量 。
在中国经济最活跃的地区,祖居兴化农村的夏俊台,可能是家族中最后一位从事农作的人 。但这并不影响他安然享受这里的一切,天然的垛田、芋头、以及他和妻子的家 。。
青藏高原,世界的屋脊 。喜马拉雅山横亘于南部,它的北面,雅鲁藏布江从雪山冰峰间流出,奔向藏南的谷底,开辟了西藏最富庶的农业区——日喀则 。
村外,人们种植的青稞就要成熟了 。在寒冷的极地,人们需要借助饮食来补充生命的能量 。4000米以上的海拔,自然的馈赠并不丰富,有限的食物当中,青稞,成了人们最依赖的主食 。望果节在青稞成熟前举行,是一年中最盛大的节日 。祭台上,铺满青稞粉的手印,被赋予了强大的精神力量 。青稞粉被抛向空中 。人们相信,祈祷的声音,可以直达天宇 。
北京,繁华的国际化都市 。林立的高楼,围绕着古老的紫禁城,也围绕着不同气质的老街小巷——胡同 。住在胡同的贵春有一个不平凡的理想:拥有一片自己的菜园 。于是,贵春把他的理想搬上了屋顶 。
种子在地下静静地沉睡着,春天的北京,看不到一点绿意,屋顶上的鱼池还留有去年冬天的残冰 。夏天一到,贵春的屋顶完全换了容装 。当都市中的人们涌向菜场,将远道而来的蔬菜带回家,贵春却可以像个自在的农夫,就地取材,自给自足 。
都市里,成片的屋顶仿佛被遗弃的空间,了无生气 。而贵春的屋顶菜园却是一片清凉世界 。不足100平方米的绿色屋顶,用它的每一个叶片,净化着都市的空气 。它们是贵春送给这个城市的礼物 。
不同地域的中国人,运用各自智慧,适度、巧妙的利用自然,获得质朴美味的食物 。能把对土地的眷恋和对上天的景仰,如此密切系于一心的唯有农耕民族 。一位作家这样描述中国人淳朴的生命观:他们在埋头种地和低头吃饭时,总不会忘记抬头看一看天 。
舌尖上的中国美食描写片段给你个小笼汤包的 。
小笼汤包小巧玲珑,看相很好 。远看,十几个洁白无瑕小笼汤包紧紧地簇拥在一起,你挨着我,我挨着你,好像春天那活泼可爱的小桃花 。在袅袅的“薄雾”中,小笼汤包似乎更惹人喜爱了 。近看,白白嫩嫩的小笼汤包饱满,润泽,嗯,看起来就很好吃 。瞧,那皮儿是多么的娇嫩呀,娇嫩得就好像胖娃娃肥嘟嘟的小脸蛋儿,轻轻一捏就破碎了 。透过外皮儿,你能清清楚楚地看到里面那纯美的汤汁儿,怎么样,想吃了吧,别急,里面还有一颗如翡翠般润滑的牛肉呢!
小笼汤包不仅看相好,味道也很不错呢 。俗话说得好:“轻轻移,慢慢提,先开窗,后喝汤 。”不过我饿管不了那么多,望着那么美味的小笼汤包,我的口水早就“飞流直下三千尺”了,我顾不得什么淑女形象,抓起汤包就往嘴里塞,好烫,我捂着嘴巴叫了起来,这次我吸取教训,先轻轻地咬一口皮,顿时,汁儿涌进了我的嘴里,好醇,好润,好香,我沉浸在美妙的世界里,待我反应过来,我又迫不及待地往嘴里塞汤包了 。
舌尖上的中国中的所有美食自然地馈赠
1、碳烤松茸(人工从森林里采集,从采下到入口不能超过3天,1600元一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