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丁的习俗

客家人大多选择了花灯来庆贺新生儿诞生 。
“丁”在《辞海》里的释义是:人口 , 男称丁女称口 。在客家人的口音里 , 灯与丁谐音 。源于中原的花灯在客家人庆贺新生儿诞生中 , 被赋予了更丰富的内涵:一是代表光明的发扬;二是灯火蕴涵生生不息、薪火相传之意;三是灯成了人丁的象征物 。上灯就明显带有上丁、添丁的意思 。因而在客家宗族社会里 , 凡是男孩出生都要举行上灯仪式 , 也即上丁、添丁 , 祭祀祖先并报告祖先族中又添新丁了 , 祈求列祖列宗保佑孩子健康成长 。上灯 , 有的地方也叫升灯、吊灯 。
“上灯”活动一般在元宵前后举行 , 实际上是各姓各族为新添男孩而举行的庆祝活动 。仪式必须是在本姓本族老祖屋祖祠堂里的祖公厅上举行 。按本族上年度上灯仪式以来所生男孩数 , 在祖公厅梁上吊挂同等数量的花灯 。客家人非常看重上灯 , 给花灯赋予了纳子祈福 , 美好期望的蕴意 。花灯就成为人们庆贺繁衍生子 , 薪火相传 , 感恩生命的民俗载体 。在客家民间 , 男孩举行过上灯仪式后 , 才能成为宗族社会里的正式成员 。有的村子 , 在暖灯或其它日子族里办酒席时 , 族规是十五岁以上的男孩就要负责搬桌椅 。
除了客家地区外 , 将灯谐音为“丁”的还有许多地区 , 如:陕西、福建、台湾等 。和客家人不同的是 , 他们更多的是突出祈子盼子的内涵 , 在一系列的迎灯送灯民俗活动中盼望能早生贵子 , 传宗接代 。广东连平忠信的客家人对花灯情有独钟 。忠信人也是选择了花灯来庆贺新生儿诞生 。他们认为灯为五谷丰登之象 , 以灯为丁 , 喻火旺而丁发 。花指花树 , 人类生育传宗接代如开花结果 。闹花灯的目的之一就是希望宗族兴旺发达 。
上灯吊灯习俗与春节一样 , 是对血缘意识的一种固化 。一年一度的上灯吊灯习俗 , 追求的是生命的生生不息 , 它是对生命的颂歌 , 对生命延续的庆贺 , 也是对生命的感恩 , 对生命的敬畏 , 对美好生活的祈福 。忠信上灯吊灯习俗从古走到今 , 历经风吹雨打 。忠信花灯与忠信上灯吊灯习俗已变为客家传统文化的一个载体 , 让人感受到生命的可贵 。
添丁的习俗

添丁的习俗

广东人春节年俗1 广东过年习俗 。
春节是中国也是广东最重大的传统节日 。广东的春节有自己的地方特色 。从农历十二月中旬开始置办年货;除夕前 , 在大门上或厅堂里挂上“福”字或年画 , 有的人家还将“福”字倒挂 , 意即“福”到 。除夕夜 , 一些家庭到宾馆酒家吃团圆饭 , 然后“行花街” 。初一至十五 , 亲友或相识的人互相拜年时 , 已婚或年长者要给未婚者或小孩封“利是”……
广州春节地方特色
春节为农历元旦 , 是中国也是广州最重大的传统节日 。广州的春节既有中国春节的基本内容 , 又有自己的地方特色 。从农历十二月中旬开始置办年货;除夕前 , 在大门上或厅堂里挂上“福”字或年画 , 有的人家还将“福”字倒挂 , 意即“福”到 。除夕夜 , 一些家庭到宾馆酒家吃团圆饭 , 然后“行花街” 。初一至十五 , 亲友或相识的人互相拜年时 , 已婚或年长者要给未婚者或小孩封“利是”(即红包) , 以示吉利之意 。正月十五元宵节食“汤圆” , 寓意全家人在新的一年里平安团圆、幸福美满 。
广州的春节风俗还有别于其他地区的是:
1、农历十二月二十八日至除夕深夜举办迎春花市 , 数以百万计的人参加逛花市活动 。
2、置鲜花 。家家必置 , 包括摆年桔、摆水仙、插鲜花 。
3、庆人日 。人日为大年初七 , 广州人多在这天设丰盛的家庭筵席 , 以示庆贺 。
潮汕地区春节习俗
在中国传统的节日中 , 最重视的就是春节 。因此 , 潮汕地区便有着许多既同于中原地区又异于中原地区的习俗活动 。
新春伊始 , 第一件事便是贴门神、对联 。在潮汕地区的春联中 , 经常还看到单扇门儿或谷簟、福龛上贴着斗大的一个“春”字 。“春”字在这里有两层含义:一层表示春回大地 , 万象更新;一层巧借“春”与潮音的“存”相谐 , 表示年年有余的良好愿望 。这跟北方人喜筵上吃鱼 , 谐音“余”有异曲同工之妙 。传说潮汕地区的对联中最有名的是明朝潮州才子林大钦撰写的“天增岁月人增寿 , 春满乾坤福满堂”一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