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谢安一族的诗词 求东晋谢安家族的人物关系

谢安的父亲谢裒共育有六子,大儿子谢奕,二儿子谢据,三儿子谢安,四儿子谢万,五儿子谢石,六儿子谢铁 。
大儿谢奕生八子四女:寄奴、探远、渊、攸、道韫、靖、道聆、豁、道粲、玄、道辉、康 。二儿谢据生三子:朗、方、允 。三儿谢安生二子:瑶、谢琰 。四儿生三子:韶、怿、藤;一女 。五儿生四子:汪、敷、蕙、猷 。六儿生三子:邈、翀、胜 。
关于谢安一族的诗词 求东晋谢安家族的人物关系

扩展资料:
陈郡谢氏起家于魏晋时期,在著名的“淝水之战”中,以谢安为首的谢氏家族为东晋大胜立下至伟的贡献,奠定了陈郡谢氏为东晋以及南朝的当轴士族 。
陈郡谢氏还出了许多于文学贡献与艺术才能的杰出人物 。以至后人将门阀士族鼎盛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比喻为“王谢”并称的年代 。南朝四大盛门“王谢袁萧”第二位,兴起于曹魏,衰落于南朝梁,至南朝陈亦有人出任高位,但影响力已经大不如前 。
在南朝末年,与很多士族一样走向没落,在南朝四大侨望之中没有能像兰陵萧氏那样繁盛到唐朝,相比整个魏晋南北朝的所有门阀士族,陈郡谢氏在文学艺术方面的贡献是最杰出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谢裒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陈郡谢氏
谢安家族 介绍谢安(320年-385年),字安石,号东山,东晋政治家,军事家,浙江绍兴人,祖籍陈郡阳夏(今中国河南省太康) 。历任吴兴太守、侍中兼吏部尚书兼中护军、尚书仆射兼领吏部加后将军、扬州刺史兼中书监兼录尚书事、都督五州、幽州之燕国诸军事兼假节、太保兼都督十五州军事兼卫将军等职,死后追封太傅兼庐陵郡公 。世称谢太傅、谢安石、谢相、谢公 。淝水之战的胜利,使东晋又度过了一次亡国的危机,谢氏家庭的政治地位也随之达到了顶峰 。朝廷为了奖擢功勋,加封谢安为太保、诏加都督十五州诸军事;任谢玄为荆、江两州刺史,但谢安认为谢家父子名位过盛、桓氏失位会招来怨恨,所以建议让桓石民,桓石虔、桓伊等人担任荆州、豫州等州刺史,结果“彼此无怨” 。不管怎样,谢安的风范已受到了世人的敬仰,到处都在传说关于他的佳话 。也许有的人会问,谢安身处朝堂,为何在情势危急、举朝震恐的时候,唯独他能够临危自若,处之泰然呢?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兵书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很少有人知道,早在东山隐居的时候,谢安就知道自己不免要入仕,所以也必做一些仕途的准备 。当年谢万为吴兴太守,他就随弟弟赴任,谢万经常睡懒觉,他便每天早晨去扣谢万的屏风让他起床;谢万做了豫州刺史,他也随行在豫州;谢万北征,他也同行,并经常匡正弟弟在各方面的过失,他曾经亲自造访拜慰谢万属下的各个部将,替谢万向他们赔礼致谢,消除了他们对谢万的抵触情绪 。所有这些,都表明他正以一种积极心态步入政坛 。当初他不愿出山,有人就预言:“安石既然能与人同乐、就必定会与人同忧,再征召,他会来的” 。看来这人果真深知安石之志 。在军事方面,他也是多年研习兵书,并掌握了大量有关前秦政治、军事及人物心理,贤愚忠奸等方面的情况,可谓是“知己知彼” 。当秦军以黑云压顶之势扑向东晋时,谢安的实践充分证明了孙子的名言:“将不在勇而在谋,兵不在多而在精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 。淝水之战的烟火还未完全散尽,谢安却因功名极盛遭到了一些阴险好利之徒的陷害 。他们在晋孝武帝跟前进谗言,使这个业已成人,一心想兴复皇权的酒肉皇帝对宰相谢安有了猜嫌之意 。他委重自己的同母弟弟会稽王司马道子,使得政权移落到这个昏庸的王爷手中 。司马道子身边豢养着一个与谢安关系微妙的小人 ——谢安的女婿、王坦之的儿子王国宝 。这家伙因不学无术,品行恶劣,一直不受老岳丈的喜欢,更别提栽培重用了 。他也一直对谢安心怀怨恨,经常在司马道子和皇上面前极尽挑拨离间之能事,孝武帝疏远谢安,就有着他一份“功劳” 。为了避嫌,谢安被迫离开京城,举家搬到广陵附近,在那儿修了一座陋府,美其名日“新城” 。他虽身遭构害,但仍不失东山之志,准备等朝廷稍稍稳定,就辞官从水路重返他的会稽乐土 。可惜,他的愿望还未实现,就患病了 。谢安先对广陵防务作了周密布置,然后才请求朝廷准他回京治病 。当谢安的车辇缓缓驶进建康西州门的时候,病卧车中的谢安伤感地对亲近之人说:“以前桓温在的时候,我常担心自己不能保全 。忽然有一次梦到坐桓温的车走了16里,见到一只白鸡才停下来 。坐他的车,预示我替代他的职位;16里,意味着我代居宰相 16年而止;白鸡主酉,如今太岁在酉,我的病恐怕是好不了啦!”于是,他上疏辞官 。几天后,66岁的谢安病卒于京师建康 。谢安作为东晋名士,朝廷良辅,深为时人仰慕 。当他受到莫须有的构陷时,“江左第一笛”、淝水之战的功臣之一的桓伊就在一次宴会上慨然抚筝而歌怨诗,以为安“推心辅王政,二叔反流言”,为谢安呜不平 。谢安听歌如遇知音,“泣下沾衿”,孝武帝暗自思忖,也颇有愧色 。谢安死后,朝廷上下远近之人都以不同的方式凭吊哀悼他 。王导的孙子王询兄弟都是谢安的女婿,因离婚纠纷,而跟谢安有了嫌隙 。谢安的死讯传到远在东边的王殉耳中,他便告诉王献之说:“我想去哭谢公 。”于是直奔谢安灵前,恸哭不已 。谢安在新城居住的时候,在城东北筑了一条坝,当地百姓都依赖这土坝捕鱼网虾 。他死后,人们为了追念他,给坝起名叫“召伯埭”,以寄托他们的敬慕与哀思 。前来吊念谢安的人中间,还有一个他的同乡 。这人风尘仆仆来到京师,后来向人们讲述了这样一件事:当年他在中宿县做事,无奈岭南经济凋敝,实在无法生活下去,只随身带了5万只当地产的蒲葵扇前来投靠谢安 。谢安当时虽然还很年轻,却享有盛名,很受京城人士的爱慕 。当他问明同乡的情况后,便挑选了一把中等货色的蒲葵扇,无论出入都握在手中,结果不出两天,就有很多人争相去购买乡人的扇子,本来滞销的东西一下成了抢手货,扇价在很短的时间里翻了好几倍 。,可见,当时世人仰慕和效仿谢安的名士风度,已蔚为风尚 。谢安以其名望帮助乡亲,一时传为美谈,人们更加敬重谢安 。在朝廷的金殿上,围绕谢安的封谥问题,却展开了另一场争论 。以司马道子为首的好利之徒认为谢安生前已占尽风光,不应再加殊礼;而中书令王献之,中书侍郎徐邈等人则认为谢安尽心竭智辅朝廷,是东晋的勋臣,理应加殊礼 。孝武帝司马曜也终于认识到,没有谢安,则不会有他和他的皇位,所以诏赠谢安为太傅,封为庐陵郡公 。时变境迁,直到刘裕当政后,为了纪念谢安的济世勋德,还大封其子孙,并让他们永世祭祀谢安的魂灵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东晋谢家的府第车马、权力财势都随历史的烟云而消散,但谢安作为一个对历史有贡献的人,历史会永远记住他的功业和英名 。谢安多才多艺,善行书,通音乐,对儒、道、佛、玄学均有较高的素养 。他治国以儒、道互补;作为高门士族,能顾全大局,以谢氏家族利益服从于晋室利益,这与王敦、桓温之徒形成了鲜明对照 。他性情闲雅温和,处事公允明断,不专权树私,不居功自傲,有宰相气度、儒将风范,这些都是谢安为人称道的品格 。南宋著名思想家陈亮就曾将王导、谢安并提,指出:“导安相望于数十年间,其端静宽简,弥缝辅赞,如出一人,江左百年之业实赖焉 。”明清之际,王夫之也说:“安三宰天下,思深而道尽,复古以型今 。岂一切苟简之术所可与议短长哉!”这些古代著名学者从不同角度对谢安的功业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作为一位优秀的政治家和军事家,谢安是当之无愧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