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田半亩 田维|花田半亩是她的生命绝唱( 二 )


她知道,在黑夜的一角,母亲在簌簌地流泪;
她知道,母亲最最想做的事情,就是替自己承担痛苦!
这点点滴滴都被聪慧的田维感受到了,她把每一次感动和幸福都用文字记录下来 。
渐渐地,田维觉得,每当自己用感恩的心记述母亲的爱,或者一花一草、一木一石时,血脉不通的手、脚和头颅的剧痛就会减轻;
每当自己用感恩的心回忆父母亲人、同学老师对自己的鼓励和帮助时,灰色的天空就会明亮起来 。
写作,成了田维生命中最鲜艳的颜色 。
花田半亩来历2004年,北京大学的校园网上出现了一个叫 “花田半亩”的个人空间 。
随感式的写作风格,平常如短歌般的散记,吸引了无数真诚的视线 。
一片秋叶,一汪潭水,一缕咖啡的记忆,在那里仿佛都有了生命的呼吸 。
当然,细心的人也会看到,在这优美得如诗一般的文字后面,有一种淡淡的忧伤和对人生、命运的多重拷问 。
如此充满灵性和智慧的文字,在世风纷扰、人心浮动的大学校园里,像一股轻轻的风,在浮躁之海上荡起一丝丝涟漪 。
或许是天意,病中的田维在这半亩花田中意外地收获了一份爱情 。
一个后来被她昵称为“大熊”的高年级学长经不住“花田”诗意的“诱惑”,一定要找到花田主人看一眼:“到底是怎样美丽的人写出如此美丽的文字?”结果他们一见钟情 。
大熊快毕业了,母亲把大熊请到家里来吃饭,最后她试探着问:“田田的病你知道吗?”
大熊认真地点点头说:“田田什么都和我说了但这不是问题……”
这时,田维从隔壁的房间里冲出来,扑到母亲怀里,痛痛快快地大哭了一场 。
后来她悄悄地对母亲说:“妈妈,我一定为您披上最洁白的婚纱!我要让您知道,您有全世界最漂亮的女儿!”
然而,她终于没有等到披上婚纱的那一天,死神就收网了 。
2007年8月13日晚上,21岁的田维闭上了美丽的大眼睛 。当时她正读大学三年级 。
“花田半亩”,一语成谶,一个仙子般的少女留下半亩花田,化蝶而去 。
花田半亩 田维|花田半亩是她的生命绝唱



永恒纪念田维的几位大学密友为了纪念她,整理出了她的电脑日志 。
令同学们大吃一惊的是,从得知病情开始,一直到离世前一天,她都在写,每一篇文字无不是一个感恩的故事 。
田维从小学玩伴忆起,点点滴滴书写着成长的感动 。
当她得知自己这种病尚属世界医学难题,中国有很多患病的少儿因为家穷无钱医治而死亡时,她就给选修课老师梁晓声写了一封求助信 。
梁老师是人大代表,“如果梁老师提交一份议案,政府能建立一项基金,患这种病的孩子就有希望了” 。
田维的高中密友静说,她在南京上大学,田田总是亲笔写信给她,每一次生日都不忘亲手制作一张卡片 。
如果较长一段时间没收到田田的信,静就知道她的病情加重了 。
“田维从来不在情绪低落的时候给朋友们写信,她通报给大家的一定都是让人快乐的消息 。”
静还说,有一次她从南京回来约见田维,田维推辞说那两天有事儿,想过几天再见面 。
静就知道,田维不愿意一脸病容地见她 。
三天后,田维突然出现在她面前,阳光一样鲜亮,明澈的大眼睛闪着光,就像从来不曾生病一样 。
田维在日记里说:“如果可以,只让我的右眼流泪吧 。另一只眼,让它拥有明媚与微笑 。”
关于母亲,田维写道:“妈妈说,如果能够再孕育你一次该多好呀 。
您仿佛在怨恨自己,将我生成多病的身躯 。
您觉得是您造成了我连绵的苦难 。
妈妈,我却时常感激您,您给了我生命 。
即使这身躯有许多不如意,但生命从来是独一无二、最可宝贵的礼物 。
我感谢,今生是您的女儿,感谢能够依偎在您的身旁,能够开放在您的手心 。
妈妈,不幸是我们共同的命运,幸福却是更深切的主题 。百思特网”
如今,在北京西山脚下,有一个叫温泉的墓园,天仙般的田维就长眠于此 。
在小小的墓碑前,常年放着一束龙胆花,这是田维生前最钟爱的花 。
田维,1986年生,北京人 。《花田半亩》的作者,初中三年级时患结缔组织病(系统性红斑狼疮),但她仍坚持学习,后让考入北京语言大学中文系 。2005年,红斑狼疮诱发轻度肺动脉高压,2006年,肺动脉高压转为重度,2007年8月13日去世 。

【花田半亩 田维|花田半亩是她的生命绝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