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京劇的诗词 形容京剧的古诗词

关于“京剧”的诗句只有以下几句:
1、故人吏京剧,每事多闲放 。——《望鸣皋山白云寄洛阳卢主簿》
望鸣皋山白云寄洛阳卢主簿 李颀
饮马伊水中,白云鸣皋上 。氛氲山绝顶,行子时一望 。 照日龙虎姿,攒空冰雪状 。嵡嵸殊未已,崚嶒忽相向 。 皎皎横绿林,霏霏澹青嶂 。远映村更失,孤高鹤来傍 。 胜气欣有逢,仙游且难访 。故人吏京剧,每事多闲放 。 室画峨眉峰,心格洞庭浪 。惜哉清兴里,不见予所尚 。
形容京劇的诗词 形容京剧的古诗词

2、从理京剧,万事皆容易 。——《洛阳主簿叔知和驿承恩赴选伏辞一首》
洛阳主簿叔知和驿承恩赴选伏辞一首 刘长卿
仲父王佐材,屈身仇香位 。一从理京剧,万事皆容易 。 则知无不可,通变有馀地 。器宇溟渤宽,文锋镆铘利 。 憧憧洛阳道,日夕皇华使 。二载出江亭,一心奉王事 。
功成良可录,道在知无愧 。天府留香名,铨闱就明试 。 赋诗皆旧友,攀辙多新吏 。彩服辞高堂,青袍拥征骑 。 此行季春月,时物正鲜媚 。官柳阴相连,桃花色如醉 。 长安想在目,前路遥仿佛 。落日看华山,关门逼青翠 。 行襜稍已隔,结恋无能慰 。谁念尊酒间,裴回竹林意 。
形容京劇的诗词 形容京剧的古诗词

3、七律·赞京剧
操琴司鼓奏皮黄,字正腔圆韵味香 。
念白抑扬含顿挫,唱腔委婉透激昂 。
须生花脸朝靴厚,老旦青衣水袖长 。
京剧奇葩天下秀,明朝国粹更辉煌 。
在中央电视台举办的“第二届全国京剧戏迷票友电视大赛”第四场比赛中,这首七律由央视主持人白燕升现场朗读 。
4、浪淘沙·京剧铜锤花脸
锣鼓起风云,虎啸龙吟,黄钟大吕荡乾坤 。律卷轰雷惊耳聩,伟岸雄浑 。
唱念透千钧,高亢低淳,氍毹天地展昆仑 。声畅腔浓音韵美,若品甘醇 。
5、西江月·京剧老生
潇洒轩昂飘逸,行云流水涌泉 。放收吐纳重尖团,气韵声腔展现 。
谭马麒杨奚李,戏迷票友科班 。素装彩扮聚梨园,酣畅淋漓咏叹 。
“谭马麒杨奚李”系指老生代表人物:谭富英、马连良、麒麟童(周信芳)、杨宝森、奚啸伯、李少春先生 。
扩展资料:
京剧脸谱小知识
京剧脸谱,是指中国传统戏剧里男演员脸部的彩色化妆,由于每个历史人物或某一种类型的人物都有一种大概的谱式,就像唱歌、奏乐都要按照乐谱一样,所以称为“脸谱” 。脸谱的主要特点有三点:美与丑的矛盾统一,与角色的性格关系密切,其图案是程式化的 。
传统戏曲演员面部化妆的一种程式 。在面部勾画一定的彩色图案,以显示剧中人物的性格和特征 。主要用于净角和丑角 。鲁迅《且介亭杂文·脸谱臆测》:“ 伯鸿先生在《戏》周刊十一期(《中华日报》副刊)上,说起脸谱,承认了中国戏有时用象征的手法 。” 洪深《戏剧导演的初步知识》上篇三:“地方戏中的脸谱是否起源于代面,姑置不论 。”
京剧中的脸谱据说源自于一个历史故事:
《乐府杂录》、《旧唐书·音乐志》、《教坊记》的记载,北齐(公元550——577)兰陵王高长恭,勇武过人,但容貌清秀,自以为不足以威慑敌人,遂带木雕面具出战,时常取胜 。
一次与周师战于洛阳金墉城下,以少击众,大胜敌军 。齐人慕其勇冠三军,便模仿他的动作,编成舞蹈,配以歌曲,称为《兰陵王入阵曲》 。唐代发展成歌舞戏,称之为大面 。演戏时,扮演兰陵王的演员头戴面具,“衣紫,腰金,执鞭”(《乐府杂录》)载歌载舞,作种种指挥、击刺的姿态 。
这个戏塑造了一个骁勇善战的英雄形象,深受人们的喜爱 。后世的戏曲脸谱,都受到它的影响,日本的歌舞伎亦受其影响 。
京剧迷人的脸谱在中国戏剧无数脸部化妆中占有特殊的地位 。京剧舞台上几千出戏,数不清的花脸角色,而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一套画法,这种脸部化妆主要用于净(花脸)和丑(小丑) 。京剧脸谱色彩十分讲究,看来五颜六色的脸谱品来却巨细有因,决非仅仅为了好看 。
不同含义的色彩绘制在不同图案轮廓里,人物就被性格化了 。内行的观众从脸谱上就可以分辨出这个角色是英雄还是坏人,聪明还是愚蠢,受人爱戴还是使人厌恶 。
脸谱对于不同的行当,情况不一 。“生”、“旦”面部化妆简单,略施脂粉,叫“俊扮”、“素面”、“洁面” 。
而“净行”与“丑行”面部绘画比较复杂,特别是“净”,都是重施油彩的,图案复杂,因此称“花脸” 。戏曲中的脸谱,主要指“净”的面部绘画 。而“丑”,因其扮演戏剧角色,故在鼻梁上抹一小块白粉,俗称“小花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