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美寝室友谊的诗词

赞美寝室友谊的诗词
朝夕相处日久情
情同手足兄弟名
荣辱与共寝室重
侠义为怀呼风行
押韵
莫愁前路无知己 , 天下谁人不识君!
海内存知己 , 天涯若比邻.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桃花潭水三千尺 , 不及汪伦送我情
1.与君离别意 , 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 , 天涯若比邻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又送王孙去 , 萋萋满别情 。(李白:《送友人》
3.春草明年绿 , 王孙归不归?(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4.渭城朝雨悒轻尘 ,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 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5.寒雨连江夜入吴 , 平明送客楚山孤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6.莫愁前路无知己 , 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别董大》)
7.桃花潭水三千尺 , 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赠汪伦》)
8.孤帆远影碧空尽 , 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9.轮台东门送君去 , 雪上空留马行处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0.长亭外 , 古道边 , 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 , 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 , 海之角 , 知交半零落 。
一瓢浊酒尽余欢 , 今宵别梦寒 。(李叔同:《送别》)
友谊是一种温静与沉着的爱 , 为理智所引导 , 习惯所结成 , 
从长久的认识与共同的契合而产生 , 没有嫉妒 , 也没有恐惧 。
宿舍自编诗词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  忽闻岸上踏歌声 。
桃花潭水深千尺 ,  不及汪伦送我情!
天宝十四载(755) , 李白从秋浦(今安徽贵池)前往泾县(今属安徽)游桃花潭 , 当地人汪伦常酿美酒款待他 。临走时 , 汪伦又来送行 , 李白作了这首诗留别 。
诗的前半是叙事:先写要离去者 , 继写送行者 , 展示一幅离别的画面 。起句“乘舟”表明是循水道;“将欲行”表明是在轻舟待发之时 。这句使我们仿佛见到李白在正要离岸的小船上向人们告别的情景 。
首先送行者是谁不得而知 , 次句却不象首句那样直叙 , 而用了曲笔 , 只说听见歌声 。一群村人踏地为节拍 , 边走边唱前来送行了 。这似出乎李白的意料 , 所以说“忽闻”而不用“遥闻” 。这句诗虽说得比较含蓄 , 只闻其声 , 不见其人 , 但人已呼之欲出 。
诗的后半是抒情 。第三句遥接起句 , 进一步说明放船地点在桃花潭 。“深千尺”既描绘了潭的特点 , 又为结句预伏一笔 。
桃花潭水是那样的深湛 , 更触动了离人的情怀 , 难忘汪伦的深情厚意 , 水深情深自然地联系起来 。结句迸出“不及汪伦送我情” , 以比物手法形象性地表达了真挚纯洁的深情 。潭水已“深千尺” , 那么汪伦送李白的情谊更有多少深呢?耐人寻味 。清沈德潜很欣赏这一句 , 他说:“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 , 便是凡语 。妙境只在一转换间 。”(《唐诗别裁》)显然 , 妙就妙在“不及”二字 , 好就好在不用比喻而采用比物手法 , 变无形的情谊为生动的形象 , 空灵而有余味 , 自然而又情真 。
这首小诗 , 深为后人赞赏 , “桃花潭水”就成为后人抒写别情的常用语 。由于这首诗 , 使桃花潭一带留下许多优美的传说和供旅游访问的遗迹 , 如东岸题有“踏歌古岸”门额的踏歌岸阁 , 西岸彩虹罔石壁下的钓隐台等等 。
非常普通的一首小诗 , 却是对友情的最好诠释 , 此诗更是被后人所传诵 。
求感谢男女情义的诗词《雨霖铃》 柳 永
寒蝉凄切 , 对长亭晚 , 骤雨初歇 。
都门帐饮无绪 , 留恋处、兰舟催发 。
执手相看泪眼 , 竟无语凝噎 。
念去去、千里烟波 , 暮霭沉沉楚天阔 。
多情自古伤离别 。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
今宵酒醒何处 , 杨柳岸、晓风残月 。
此去经年 , 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
便纵有 , 千种风情 , 更与何人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