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塞腰鼓》教育教学反思

《安塞腰鼓》教育教学反思怎样理解本文最后一句“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
【《安塞腰鼓》教育教学反思】我启发他们道:这是有前提的我们先一起来看前面的语段所写“当它戛然而止的时候世界出奇的寂静以至使人感到对她十分陌生了” 。我说这里运用了“此时无声更胜有声”的艺术手法我们来看句中的俩字“它”和“她”分别指代什么?学生们略一思考就回答道:前一个“它”指安塞腰鼓后一个“她”指出奇寂静的世界 。
我进一步启发道:你们的回答很正确我们可以尝试想象一下曾经喧闹的腰鼓一旦安静了确实会留给观众格外寂静的感觉但是倘若我们认为“鸡啼”是实写呢?在黄土高原上是有居住在窑洞里的人们抗战时期的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延安就坐落在陕西那么传来一声意外的“鸡啼”也属正常;但是倘若这是虚写呢作用何在!一同学解释说:人们当时沉浸在激情的回响中“鸡啼”反衬这份寂静 。我继续发问:还有其他理解吗?另一同学马上站起来说道:人们沉浸在激情的回响中被一声“鸡啼”唤醒 。我问全班同学:大家觉得他们俩的回答怎么样?大家一致认为:可以的 。我评价道:两个同学的理解都非常合理 。
上述例子只是在《安塞腰鼓》的教学过程中闪现的小浪花其实在两课时的学习活动中让学生也让老师感到震撼的“灵感火花”比比皆是随处可以采撷这不能不说是得益于采用了自读、自疑、教学相长的思路进行“非预设性”教学的方式 。
因为在尝试这种教学方式的过程中老师与学生之间人格完全平等老师时刻注意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也意识到老师仅仅是个引导者和组织者而已;而教学活动又是在师生、生生之间从语言到知识结构到思想、心灵世界的对话中展开所以这种学习活动的开展不仅可以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而且在完全开放的学习活动中学生的心灵世界完全敞开思维的火花闪现得更加灿烂;同时授课的教师也可以从中获得收益 。
虽然有些教学意外里超出教学设计但真知灼见也往往在其中闪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