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兰性德比较经典的诗词( 六 )


词作鉴赏这首词既写江南夏日湖山之美,又写歌女容貌和性灵之美 。
全词融自然美与女性美于一境,写出了歌女天光水色之间的清歌妙发,表现出湖山和人物纯真自然的性灵 。
上片起句开门见山,直写湖中美景 。
江南湖泊往往是重重相连 。
当外湖长满莲蓬的时候,远远望去,高低参差,错落有致,比起荷花盛开,又是别有一番风味,此时正是游湖的好时光 。
下句展开远景:“霁山青处鸥飞”,是写天放晴了,雨洗过后的青山,格外的青,而那青山映衬之间,几点翩飞的白鸥,显得格外的白 。
“水天溶漾画桡迟 。
”词人俯仰上下,只见水涵着天,天连着水,水天溶溶漾漾,融而为一 。
游湖之人陶醉了,于是,任只见中缓缓地行 。
画桡,指画船 。
迟,谓缓行 。
这样美好的大自然里,人有时忘却自己,有时却又以为自己是江山风月的主人 。
清莹的湖面正好是一面镜子,照出自己的存 。
“人影鉴中移 。
”人船中,船行水上,水面如镜,人影镜里移动 。
下片由写景转为写人,重点描写歌女容貌之美和性灵之美 。
“桃叶浅声双唱”与“杏红深色轻衣”两句为对仗,一写其歌声,一写其衫色 。
桃叶,本是晋代王献之妾之名 。
献之笃爱桃叶,曾作《桃叶歌》歌之,传其辞云:“桃叶复桃叶,渡江不用楫 。
但渡无所苦,我自迎接汝 。
”南朝陈时,江南盛歌之,见《乐府诗集》卷四十五《桃叶歌》题解 。
词上句以“桃叶浅声”写所唱,此“桃叶”即《桃叶歌》,非指人而言 。
歌声轻婉,故曰“浅声”,女伴同唱,故曰“双唱” 。
此句写船上的一对歌女双双唱起了轻柔宛转的歌声 。
“杏红深色轻衣”则写青山绿水,上下天光之间,歌女杏红的衣色,显得格外深 。
深,亦是词人印象之深 。
词人写歌女之印象,不写其容貌而写其衣着,正是韵高脱俗的体现 。
这时正当暑天,故著轻衣 。
然而,词人印象更深的是:“小荷障面避斜晖 。
分得翠阴归 。
”暑天斜晖犹热,故而歌女采得一枝荷叶遮面 。
荷叶虽小,可是当乘船一路归去时,词人却感觉到,好像自己也分得了她手持荷叶的一份绿阴凉意 。
小荷障面之姿态,很美;分得翠阴之感受,虽为错觉,但更美 。
此词游湖这一赏心乐事中,表现了自然风光和人物容貌、性灵之美,体现出词人高雅、清旷的审美意趣,抒写了词人对于大自然和生活的无限热爱 。
画堂春秦观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 。
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 。
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捻花枝 。
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 。
鉴赏此为春归伤怀词 。
词的上片写春归之景 。
从落红铺径、水满池塘、小雨霏霏,到杏园花残、杜鹃啼叫,写来句句景语、情语,清秀柔美,深美婉约 。
下片写伤春之人 。
换头“柳外画楼独上,凭阑手捻花枝”,画面精美,情意深婉 。
而从“手捻花枝”,接以“放花无语”,又对“斜晕”,委婉含蓄,哀怨动人 。
全词充分体现了少游词出于心性之本质的纤柔婉约的特点 。
开端“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园憔悴杜鹃啼”三句,从所见所闻之春归的景物写起,不用重笔,写“落花”只是“铺径”,写“水”只是“平池”,写“小雨”只是“霏霏”,第三句写“杏园”虽用了“憔悴”二字,明写出春光之迟暮,然而“憔悴”中也仍然有着含敛的意致 。
所以下一句虽明写出“春归”二字,但也只是一种“无奈”之情,而并没有断肠长恨的呼号 。
这样就见出一种纤柔婉丽之美 。
下片,则由写景而转为写人 。
过片“柳外画楼独上,凭栏于捻花枝”两句,情致更是柔婉动人 。
试想“柳外画楼”是何等精致美丽的所:“独上”“凭栏”而更“手捻花枝”,又是何等幽微深婉的情意 。
紧接着又写下一句“放花无语对斜晕”,真是神来之笔 。
因为一般人写到对花的爱赏多只不过是“看花”、“插花”、“折花”、“簪花”,都是把对花的爱赏之情,变成了带有某种目的性的一种理性之处理了 。
可是秦观这首词所写的从“手捻花枝”到“放花无语”,却是如此自然,如此无意,如此不自觉,更如此不自禁,而全出于内心中一种敏锐深微的感动 。
当其“捻着花枝时,是何等爱花的深情,当其”放“却花枝时,又是何等惜花的无奈 。
而”放花“之下,乃继之以”无语“,便正因为此种深微细致的由爱花惜花而引起的内心中的一种幽微的感动,原不是粗糙的语言所能够表达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