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雪的意象的诗

咏雪的诗
大自然中雨雪风霜一类景物 , 雪是最富于诗情画意的 , 因而颇受文人雅士的青睐 。历代诗家对雪妙笔生花的描绘和热情洋溢的赞美 , 更是令人目不暇接 , 心旷神怡 。一、《诗经》中《小雅、采薇》的末章:昔我往矣 , 杨柳依依 , 今我来思 , 雨雪霏霏 。下雪之初 , 先下雪珠 , 有时降雪也伴随着降雨 , 所以有“雨雪霏霏”之句 。二、晋联句诗 谢太傅寒雪日集儿女讲论文义事 , 雪下大了 , 公曰:“大雪纷纷何所似” , 兄子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 便可以看作是韵同义贯的咏雪联句诗 。
用“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飞” , 各有千秋 。有人认为“撒盐空中”一喻好 , 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跟盐比较接近 , 而柳絮呈灰白色 , 在风中往往上扬 , 甚至飞得更高更远 , 跟雪的飘舞方式不同 。写物必须首先求得形似而后达于神似 , 形似是基础 。有人认为“柳絮因风起”一喻好 , 它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 , 有深刻的意蕴 。而“撒盐”一喻所缺乏的恰恰是意蕴 。好的诗句要有意象 , 意象是物象和意蕴的统一 , “柳絮”一喻就好在有意象 。三、南朝梁吴均有一首《咏雪》五言诗 , 近于律体 , 是历来传诵的名篇:“微风摇庭树 , 细雪下帘隙 。萦空如雾转 , 凝阶似花积 。不见杨柳春 , 徒见桂枝白 。零泪无人道 , 相思空何益 。”全诗前六句写景 , 后两句抒情 , 极有韵致 , 不论是写雪的动态美“如雾转” , 还是写雪的静态美“似花积” , 都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 。四、(一)唐·李白《北风行》:燕山雪花大如席 , 片片吹落轩辕台 。
[赏析] 燕山一带的雪花大得像席子一样 , 一片一片吹落在轩辕台上 。这是李白描写雪花的名句 。燕山在今河北蓟县东南 , 这里泛指我国北方 。轩辕台遗址在今河北怀来县乔山上 。句中说“雪大如席” , 这是高度的艺术夸张 , 但又不失其真实 。正如鲁迅在《漫谈“漫画”》一文中所说:“‘燕山雪花大如席’是夸张 , 但燕山究竟有雪花 , 就含着一点诚实在里面 , 使我们立刻知道燕山原来有这么冷 。如果说广州雪花大如席 , 那就变成笑话了 。”

【描写雪的意象的诗】

(二)唐·白居易《夜雪》:已讶衾枕冷 , 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 , 时闻折竹声 。
“夜深知雪重 , 时闻折竹声 。”夜深了 , 我知道雪下得很厚 , 时时听到竹子折断的声音 。
[赏析] 描写雪 , 一般都写它的颜色与形状 , 但深夜的雪是很难用视觉形象来表现的 , 于是诗人把视觉改为听觉 。当然 , 下雪本身是没有声音的 , 所以诗人就通过“时闻折竹声”来表现 。在一个下着雪的深夜 , 彻夜难眠的诗人不时听到外面传来竹子折断的声音 , 就知道雪已下了厚厚的一层 , 竟把许多竹子都压折了 。通过听觉来描写雪 , 是这两句诗的主要特点 。
(三)岑参的《白雪歌》:“忽如一夜春风来 , 千树万树梨花开 。”[赏析]此为千古传诵的咏雪佳句 。以梨花喻雪十分新奇 , 读之眼前立刻浮现一幅春风送暖 , 梨花盛开的美景 。(四)韩愈的《春雪》:新年都未有芳华 , 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 , 故穿庭树作飞花 。
[赏析] 这首咏早春飞雪的小诗构思新巧 , 独具特色 , 出奇制胜 。头两句写的是新年已过 , 却见不到芬芳的鲜花的影子 。早春二月 , 人们出门去惊奇地发现地上已长出了一点草芽 。度过漫漫寒冬的人们盼望早些见到春色 , “都”正表现出人们盼春之切与毫不见春之音讯的怨怅 。“惊”字流露出看到春天即将来临时的喜悦之情 。(五)罗隐的《雪》:尽道丰年瑞 , 丰年事若何?长安有贫者 , 为瑞不宜多![赏析]瑞雪兆丰年 , 但对贫苦的人民说来 , 却成了灾难 。(六)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 ,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 独钓寒江雪 。”[赏析]这首诗最突出的特点 , 就在于它塑造了大雪中战天斗地的渔翁形象 , 表现了一种与大自然抗争的精神 , 也为后世画家作《寒江钓雪图》提供了素材 , 诚如苏轼所言:“渔翁句好真堪画 , 柳絮才高不道盐 。”(七)唐祖咏《终南望余雪》:终南阴岭秀 , 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 , 城中增暮寒 。[赏析]诗的前三句从“望”字着眼 , 句句写雪景 , 描绘了从长安城里看到的终南山阴岭的秀色 。最后一句露出作者原意 , 抒发了感慨 , 由雪霁后寒气加重 , 想到城中人的受冻 。全诗紧扣诗题:正面写终南山之雪 , 以“城中增暮寒”反衬终南山余雪 。(八)唐 高骈的《对雪》:六出飞花入户时 , 坐看青竹变琼枝 。如今好上高楼望 , 盖尽人间恶路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