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自然美景的古诗文( 四 )


这是何其洒脱 。
在你朦胧的醉眼里,明月为你歌唱,影为你舞蹈,天地都为你一震 。
这是属于清风的咏诵 。
归去辞武陵渔人世俗的双眼却观赏到桃花源缤纷的奇景 。
世人在追名逐利中把你的描述当作避秦胜地 。
那是一个关于桃花源头的传说: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并怡然!四壁徒然的茅屋,五株柳树,这就是你的家园,没有想象中绚丽,却比想象中更美好 。
南山脚下的豆种该发芽了吧,虽然长势不如草旺盛,但也是你亲身耕耘 。
你逃出了世俗,还了我们一片理想的天空 。
这是属于和谐的歌辞 。
我们可以通过风与木之歌,看穿久远的乐曲 。
那是和谐在歌唱 。
有没有名家写的古诗鉴赏的文章?
杜甫《蜀相》赏析周汝昌(我国著名红学家、古典文学专家、诗人、书法家)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
题曰“蜀相”,而不曰“诸葛祠”,可知老杜此诗意在人而不在祠 。
然而诗又分明自祠写起 。
何也?盖人物千古,莫可亲承;庙貌数楹,临风结想 。
因武侯祠庙而思蜀相,亦理之必然 。
但在学诗者,虚实宾主之间,诗笔文情之妙,人则祠乎?祠岂人耶?看他如何着墨,于此玩索,宜有会心 。
开头一句,以问引起 。
祠堂何处?锦官城外,数里之遥,远远望去,早见翠柏成林,好一片葱葱郁郁,气象不凡——那就是诸葛武侯祠所在了 。
这首一联,开门见山,洒洒落落,而两句又一问一答,自开自合 。
接下去,杜甫便写到映阶草碧,隔叶禽鸣 。
有人说,那首联是起,此颔联是承,章法井然 。
不错 。
又有人说,从城外森森,到阶前碧色,迤迤逦逦,自远望而及近观,由寻途遂至入庙,笔路最清 。
也不错 。
不过,倘若仅仅如此,谁个不能?老杜又在何处呢?有人说,既然说诗人意在人而不在祠,那他为何八句中为碧草黄鹂,映阶隔叶就费去了两句?此岂不是正写祠堂之景?可知意不在祠的说法不确 。
又有人说,杜意在人在祠,无须多论,只是律诗幅短,最要精整,他在此题下,竟然设此二句,既无必要,也不精彩;至少是写走了,岂不是老杜的一处败笔?我说:哪里,哪里 。
莫拿八股文的眼光去衡量杜子美 。
要是句句切题,或是写成不啻一篇孔明传 。
谅他又有何难 。
如今他并不如彼 。
道理定然有在 。
须看他,上句一个“自”字,下句一个“空”字 。
此二字适为拗格,即自字本应平声,今故作仄;空本应仄声,今故作平 。
彼此互易,声调上有一种变换美 。
吾辈学诗之人,断不能于此等处失去心眼 。
且说杜甫风尘澒洞,流落西南,在锦城定居之后,大约头一件事就是走谒武侯祠庙 。
“丞相祠堂何处寻?”从写法上说,是开门见山,更不迂曲;从心情说,祠堂何处,向往久矣!当日这位老诗人,怀着一腔崇仰钦慕之情,问路寻途,奔到了祠堂之地,他既到之后,一不观赏殿宇巍巍,二不瞻仰塑像凛凛,他“首先”注意的却是阶前的碧草,叶外的黄鹂!这是什么情理? 要知道,杜甫此行,不是旅游,入祠以后,殿宇之巍巍,塑像之凛凛,他和普通人一样,自然也是看过了的 。
不过到他写诗之时,他感情上要写的绝不是这些形迹的外观 。
他要写的是内心的感受 。
写景云云,已是活句死参;更何况他本来真写祠堂之景?换言之,他正是看完了殿宇之巍巍,塑像之凛凛,使得他百感中来,万端交集,然后才越发觉察到满院萋萋碧草,寂寞之心难言;才越发感受到数声呖呖黄鹂,荒凉之境无限 。
在这里,你才看到一位老诗人,独自一个,满怀心事,徘徊瞻眺于武侯祠庙之间 。
没有这一联两句,诗人何往?诗心安在?只因又了这一联两句,才读得出下面的腹联所说的三顾频烦,两朝开济,一方面是知人善任,终始不渝;一方面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一方面付托之重,一方面图报之诚:这一切,老杜不知想过了几千百回,只是到面对着古庙荒庭,这才写出了诸葛亮的心境,字字千钧之重 。
莫说古人只讲一个“士为知己者死”,难道诗人所理解的天下之计,果真是指刘氏子孙万世皇基不成?老臣之心,岂不也怀着华夏河山,苍生水火?一生志业,六出祁山,五丈原头,秋风瑟瑟,大星遽陨,百姓失声------想到此间,那阶前林下徘徊的诗人老杜,不禁汍澜被面,老泪纵横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