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的诗词和诗词的赏析

是哪一首呢?我最爱《葬花吟》,就给你解析一下它
原文解析
花儿已经枯萎凋残,风儿吹得它漫天旋转 。退尽了鲜红颜色,消失了芳香,有谁对它同情哀怜?
柔软的蛛丝儿似断似连,飘荡在春天的树间 。漫天飘散的柳絮随风扑来,沾满了绣花的门帘 。
闺房中的少女,面对着残春的景色多么惋惜 。满怀忧郁惆怅,没有地方寄托愁绪 。
手拿着锄花的铁锄,挑开门帘走到园里 。园里花儿飘了一地,我怎忍心踏着花儿走来走去?轻佻的柳絮,浅薄的榆钱,只知道显耀自己的芳菲 。不顾桃花飘零,也不管李花纷飞 。待到来年大地春回,桃树李树又含苞吐蕊 。可来年的闺房啊,还能剩下谁?
新春三月燕子噙来百花,散着花香的巢儿刚刚垒成 。梁间的燕子啊,糟蹋了多少鲜花多么无情!
明年百花盛开时节,你还能叼衔花草 。你怎能料到房主人早已死去,旧巢也已倾落,只有房梁空空 。
一年三百六十天啊,过的是什么日子!刀一样的寒风,利剑般的严霜,无情地摧残着花枝 。明媚的春光,艳丽的花朵,能够支撑几时 。一朝被狂风吹去,再也无处寻觅 。
花开时节容易看到,一旦飘落难以找寻 。站在阶前愁思满怀,愁坏了我这葬花的人 。
手里紧握着花锄,我默默地抛洒泪珠 。泪珠儿洒满了空枝,空枝上浸染着斑斑血痕 。
杜鹃泣尽了血泪默默无语,愁惨的黄昏正在降临 。我扛着花锄忍痛归去,紧紧地关上重重闺门 ;
青冷的灯光照射着四壁,人们刚刚进入梦境 。轻寒的春雨敲打着窗棂,床上的被褥还是冷冷冰冰 。
人们奇怪是什么事情,使我今天这样格外伤心? 一半是对美好春光的爱惜,一半是恼恨春天的逝去 。
我高兴春天突然来临,又为它匆匆归去感到抑郁 。春天悄然无语地降临人间,又一声不响地离去 。
昨晚不知院外什么地方,传来一阵阵悲凉的歌声 。不知道是花儿的灵魂,还是那鸟儿的灵魂?
不管是花儿的灵魂,还是鸟儿的灵魂,都一样地难以挽留 。问那鸟儿,鸟儿默默无语,问那花儿,花儿低头含羞 。
我衷心地希望啊,如今能够生出一双翅膀 。尾随那飞去的花儿,飞向那天地的尽头 。
纵使飞到天地的尽头,那里又有埋葬香花的魂丘?
不如用这锦绣的香袋,收敛你那娇艳的尸骨 。再堆起一堆洁净的泥土,埋葬你这绝代风流 。愿你那高贵的身体,洁净的生来,洁净的死去 。不让它沾染上一丝儿污秽,被抛弃在那肮脏的河沟 。
花儿啊,你今天死去,我来把你收葬 。谁知道我这薄命的人啊,什么时候忽然命丧?
我今天把花儿埋葬,人们都笑我痴呆 。等到我死去的时候,有谁把我掩埋?
不信请看那凋残的春色,花儿正在渐渐飘落 。那也就是闺中的少女,衰老死亡的时刻 。一旦春天消逝,少女也便白发如丝 。花儿凋零人死去,花儿人儿两不知!
《葬花吟》是女主人公林黛玉所吟诵的一首诗 。这首诗在风格上仿效初唐体的歌行体,名为咏花,实则写人 。全诗通过丰富而奇特的想象,暗淡而凄清的画面,浓烈而忧伤的情调,展现了黛玉多愁善感的性格、内心的矛盾与痛苦、细微而复杂的心理活动,表达了其在生与死、爱与恨复杂的斗争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对自身存在焦虑不安的体验和对生命迷茫的情感 。将花拟人,以花喻人,把花的命运与人的命运紧相联系,有力地控诉了那些摧残花的自然界和扼杀人的黑暗社会恶势力 。明写花,实写人,将人物的遭遇、命运、思想、感情融汇于景与物的描绘之中,创造出内涵丰富、形象鲜明生动的意境,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整首诗是林黛玉生命理念和人生价值的真实写照 。全诗抒情淋漓尽致,语言如泣如诉,声声悲音,字字血泪,满篇无一字不是发自肺腑、无一字不是血泪凝成,把林黛玉对身世的遭遇和感叹表现得入木三分 。《葬花吟》写出主人公在幻想自由幸福而不可得时,所表现出来的那种不愿受辱被污、不甘低头屈服的孤傲不阿的性格 。这些,才是它的思想价值之所在 。这首诗的另一价值在于它为读者提供了探索曹雪芹笔下的宝黛悲剧的重要线索 。甲戌本上脂砚斋的批语说:“余读《葬花吟》至再,至三四,其凄楚感慨令人身世两忘,举笔再四,不能下批 。有客曰:‘先生身非宝玉,何能下笔?即字字双圈,批词通仙,料难遂颦儿之意,俟看宝玉之后文再批’噫嘻!阻余者想亦《石头记》来的,故停笔以待 。”值得注意的是批语指出:没有看过“宝玉之后文”是无从对此诗加批的;批书人“停笔以待”的也正是与此诗有关的“后文” 。所谓“后文”当然是指后半部佚稿冲写黛玉之死的文字 。如果这首诗中仅仅一般地以落花象征红颜薄命,那也用不着非待后文不可;只有诗中所写非泛泛之言,而大都与后来黛玉之死情节声切相关时,才有必要强调指出,在看过后面文字以后,应回头来再重新加深对此诗的理解 。由此可见,《葬花吟》实际上就是林黛玉自作的诗谶 。为落花缝锦囊,为落花埋香冢;还要悲哭,还要作诗 。这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荒唐”举动,唯有痴情如宝黛者方能理解,也唯有发生在宝黛身上方能为世人所理解 。和曹雪芹同时期的明义《题红楼梦》绝句说:伤心一首葬花词,似谶成真自不如 。安得返魂香一缕,起卿沉痼续红丝?“似谶成真”,这是只有知道了作者所写黛玉之死的情节的人才能说出来的话 。以前,红学研究者还以为明义未必能如脂砚那样看到小说全书,从此绝句中可以看出,他读到过后半部部分稿子的可能性极大,或者至少也听作者交往的圈子里的人比较详尽地说起过后半部的主要情节 。如果说,明义绝句中提到后来的事像“聚如春梦散如烟”、“石归山下无灵气”之类,还可由推测而知的话;那么,写宝玉贫穷的“王孙瘦损骨嶙峋”,和写他因获罪致使他心中的人为他的不幸忧忿而死的“惭愧当年石季伦”等诗句,是再也无从凭想象而得的 。上面所引之诗中的后两句也是如此:明义说,他真希望有起死回生的返魂香,能救活黛玉,让宝、黛两个有情人成为眷属,把已断绝的月下老人所牵的红丝绳再接续起来 。试想,只要“沉痼”能起,“红丝”也就能续,这与后来续书者想象宝、黛悲剧的原因在于婚姻不自主是多么的不同!倘若一切都如程伟元、高鹗整理的续书中所写的那样,则贾宝玉已有他属 。起黛玉“沉痼”毫无作用 。“续红丝”当然不是为了要她做宝二姨娘 。《葬花吟》“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等末了数句,书中几次重复,特意强调,甚至通过写鹦鹉学吟诗也提到 。可知红颜老死之日,确在春残花落之时,并非虚词作比 。同时,这里说“他年葬侬知是谁”,前面又说“红消香断有谁怜”、“一朝飘泊难寻觅”等等,则黛玉亦如晴雯那样死于十分凄惨寂寞的境况之中可以 。那时,并非大家都忙着为宝玉办喜事,因而无暇顾及,恰恰相反,宝玉、凤姐都因避祸流落在外,那正是“家亡莫论亲”、“各自须寻各自门”的日子,诗中“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或含此意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几句,原在可解不可解之间,怜落花而怨及燕子归去,用意甚难把握贯通 。倘作谶语看,就比较明确了 。大概春天里宝黛的婚事已基本说定了,即所谓“香巢已垒成”,可是,到了秋天,发生了变故,就像梁间燕子无情地飞去那样,宝玉被迫离家出走了 。因而,她悲叹“花魂鸟魂总难留”,幻想着自己能“胁下生双翼”也随之而去 。她日夜悲啼,终至于“泪尽证前缘”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