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阴一阳|何谓“一阴一阳之谓道”?

一阴一阳(何谓“一阴一阳之谓道”?)一阴一阳|何谓“一阴一阳之谓道”?






《庄子天下》篇曰:“《易》以道阴阳 。”阴阳确实是《周易》的核心观念 。在《易经》中虽然没有明确使用阴阳的概念,但阴阳的流行与转化确实是《易经》最基本也是最核心的思想 。
阴阳概念至百思特网晚在西周时代已经出现并流行 。《尚书夏书禹贡》有“至于岳阳”“岷山之阳”“南至于华阴”的说法 。阳为山之南,阴为山之北 。《尚书周书周官》更有“论道经邦,燮理阴阳”的说法 。《诗经大雅公刘》曰:“既景乃岗,相其阴阳 。”至西周末年,伯阳父以阴阳解释地震,认为:“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 。若失其序,民乱之也 。阴伏而不能出,阳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 。”(《国语周语上》)
鲁僖公16年(公元前644年),宋国有陨石坠落,又有鸟倒退着飞过宋国都城,宋襄公问周内史叔兴是吉是凶,叔兴回答:“是阴阳之事,非吉凶所生也,吉凶由人 。”(《春秋左传》僖公十六年)老子认为世间一切事物,都是由阴阳结合而成的,都是阴阳的合和体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老子》第四十二章)春秋末年,范蠡对于阴阳也有深刻的论述,认为:“天道皇皇,日月以为常,明者以为法,微者则是行 。阳至而阴,阴至而阳 。日困而还,月盈而匡 。”(《国语越语下》)阳到极处就成为阴,阴到极处就成为阳,这一思想是《易经》中本有的思想 。
《易传》以阴阳为基本观念解释《易经》 。《彖传》解说泰卦曰:“内阳而外阴,内健而外顺,内君子而外小人”,故吉;解说否卦曰:“内阴而外阳,内柔而外刚,内小人而外君子”,故不吉 。泰卦乾下坤上,否卦坤下乾上,下为内而上为外 。乾为阳、为健、为刚、为君子;坤为阴、为顺、为柔、为小人 。《象传》解释乾卦初九曰:“潜龙勿用,阳在下也 。”解释坤卦初六曰:“履霜坚冰,阴始凝也 。”《文言》解说乾卦初九曰:“潜龙勿用,阳气潜藏 。”解说坤卦六三曰:“阴虽有美,含之以从王事,弗敢成也 。”也以阳解说乾,以阴解说坤 。乾卦六爻皆阳爻,为纯阳之卦,故为阳;坤卦六爻皆阴,为纯阴之卦,故为阴 。
《系辞》更以阴阳来解说《周易》的基本义理 。《系辞下》曰:“乾坤其易之门邪?乾阳物也,坤阴物也 。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以体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 。”乾为阳,坤为阴,阴阳和合产生万事万物,所以,乾坤是易的门户,是理解《周易》义理的关键 。在《周易》的系统中,无论是八卦还是六十四卦中,乾坤二卦所处的地位,都是父与母的地位 。《说卦》曰:乾,天也,故称父;坤,地也,故称母;震一索而得男,故谓之长男;巽一索而得女,故谓之长女;坎再索而男,故谓之中男;离再索而得女,故谓之中女;艮三索而得男,故谓之少男;兑三索而得女,故谓之少女 。
一阴一阳|何谓“一阴一阳之谓道”?






乾为父,坤为母,震、巽、坎、离、艮、兑就是他们所生的六个子女,其中震、坎、艮为男,巽、离、兑为女 。
有阴有阳,乾为纯阳,坤为纯阴 。乾为父、为天,坤为母、为地 。有天地、有父母,然后有天地间的万物,有由父母所生的子女 。《系辞上》说:“乾道成男,坤道成女 。乾知大始,坤作成物 。”又说:“夫乾,其静也专,其动也直,是以大生焉 。夫坤,其静也翕,其动也辟,是以广生焉 。”乾坤既代表天地,又代表父母,同时又是阴阳的化身 。《序卦》说:
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 。盈天地之间者唯万物 。……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 。
天地间的事物以至于人类,都是由乾坤自然化生的,都是阴阳的化生物 。
由乾坤所化生的万事万物,其性质与状态又如何?《系辞上》说: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 。“一阴一阳之谓道”,何谓道?《系辞上》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道是相对于器而言的,器即具体的器物 。器是具体的、形而下的、可以指明的,道则是抽象的、形而上的、不可以具体指明的 。道就是道理,并非简单的指规则 。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 。”可道之道并非常道,常道不可道,不可明言,只可体悟 。“一阴一阳之谓道”,是《周易》思想的根本 。这一根本思想,主要包括如下几方面的含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