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斌音家族》写首七言藏头格律诗

斌阳潋潋落寒汀
音条蛛网下风庭
家国兴亡自有时
族与阿连题数行
四言五句 藏头诗词 希望有学问的大哥
藏头诗词也讲究格律 韵是诗词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 。
诗人在诗词中用韵,叫做押韵 。
从《诗经》到后代的诗词,差不多没有不押韵的 。
民歌也没有不押韵的 。
在北方戏曲中,韵又叫辙. 押韵叫合辙. 一首诗有没有韵,是一般人都觉察得出来的 。
至于要说明甚么是韵,那却不太简单 。
但是 。
今天我们有了汉语拼音字母,对于韵的概念还是容易说明的 。
诗词中所谓韵,大致等于汉语拼音中所谓韵母 。
大家知道,一个汉字用拼音字母拼起来,一般都有声母,有韵母 。
例如"公"字拼成g ōng,其中g 是声母,ōng是韵母 。
声母总是在前面的,韵母总是在后面的 。
我们再看"东"d ōng,"同"t óng,"隆"l óng,"宗"z ōng,"聪"c ōng等,它们的韵母都是ong ,所以它们是同韵字 。
凡是同韵的字都可以押韵 。
所谓押韵,就是把同韵的两个或更多的字放在同一位置上 。
一般总是把韵放在句尾,所以又叫"韵脚" 。
平仄是诗词格律的一个术语:诗人们把四声分为平仄两大类,平就是平声,仄就是上去入三声 。
仄,按字义解释,就是不平的意思 。
凭甚么来分平仄两大类呢?因为平声是没有升降的,较长的,而其它三声是有升降的(入声也可能是微升或微降),较短的,这样,它们就形成了两大类型 。
如果让这两类声调在诗词中交错着,那就能使声调多样化,而不至于单调. 古人所谓"声调铿锵"[1] ,虽然有许多讲究,但是平仄谐和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
平仄在诗词中又是怎样交错着的呢?我们可以概括为两句话:(1)平仄在本句中是交替的;(2 )平仄在对句中是对立的 。
这种平仄规则在律诗中表现得特别明显 。
200分高分找文采厉害的人写一首藏头诗 要写得意境美的
我看楼上的有几篇勉强说的过去,可惜都没有什么意境的哦,能押韵的也少,且大有为赋新词强说愁之感 。
我虽不才,试试无妨 。
晓意迷离懒筹谋,燕戏屋檐不知愁 。
我心堪比清风意,喜到抚柳却还忧 。
欢喧四邻觅幽寂,你虽无言花自羞 。
若得携游访春际,闲对红妆轻九州 。
故事大致就是:一个春天的早上你起床,谋划今天要跟她表白,于是你约她见面(晓意迷离懒筹谋) 。
在等她的时候,你百无聊赖,四下观望 。
此时看到檐下嬉戏的燕子,你慨叹了:哎,怎样才能如燕子这般自由,我却要为情烦恼……(燕戏屋檐不知愁)于是你想:我心意朗朗,希望像春风一般给她暖意(我心堪比清风意) 。
可是当你欢欢喜喜的等到真正面对表白时,你却又患得患失:如果她拒绝该怎么办?(喜到抚柳却还忧)于是你借口周围人太多,找个幽静的地方(欢喧四邻觅幽寂) 。
这时候你仔细观察她,发现她比你以前看到的都要美(你虽无言花自羞) 。
终于到最后,你表白了:如果能和你在一起,我可以看轻一切,哪怕是这天下的事业 。
(若得携游访春际,闲对红妆轻九州 。
)全诗意境有的,而且还有情节的 。
取的是(ou)韵,格律完全符合古意(其中有部分用的变格) 。
最没有意思的一句是:你虽无言花自羞 。
这一句被人用烂了,因为你给出个“你”字,在格律诗中用“你”,我还没见过,所以就这一句只好将就一下了 。
最有意思的是第一句和最后一句 。
全诗基本上是小儿女的情调,突然在最后一句写的大气,呵呵,自认为有点侠骨柔肠的意味 。
由于是近体诗,八句要齐,所以冒昧填了两个字,希望楼主不会为此生气呵~自己评价自己的诗,有点自夸之嫌 。
不过确实自我感觉还是蛮好的 。
希望楼主满意 。
入声字的由来 入声字在格律诗中的地位和作用 怎样学入声字 怎样查找...
要知道入声字的由来,要从汉字的四声说起 。
汉字在语言发展的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抑扬顿挫的读音 。
同一声母、韵母所拼的字的音,有四种读法 。
这四种读法就是汉语的四种声调,表示语音高低升降的变化 。
现代汉语中的普通话的四个声调是: 第一声:阴平声,高而平,用‘-’表示;如:妈mā、低dī、科kē 。
第二声:阳平声,向上升高,用‘ˊ’表示;如:麻má、敌dí、咳ké 。
第三声:上声,先降后升,用‘ˇ’表示;如:马mǎ、低dǐ、科k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