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欧阳修的三个典故介绍

最近很多人也都在说这个欧阳修的典故的问题,其实关于欧阳修的典故很多很多的,但是多的我们不说了,我们只简单的列举三个了,这三个典故分别什么呢?具体内容是什么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阅读看看!
1、巧对过关欧阳修四岁那年,父亲在江苏泰州判官任上去世,从此,这个原本没有田地房产和积蓄的家庭变得一贫如洗,母亲郑夫人只得带着儿女投奔远在湖北随州任推官的小叔子欧阳晔 。欧阳晔职位低,俸禄少,抚养三个儿子已显得力不从心,又增加四口人吃饭,家里显得清贫寒酸,以致欧阳修到了上学的年,买不起纸笔进不了私塾 。为了儿子的前程,郑夫人以沙为纸,以荻杆为笔,手把手地教儿子读书写字,演绎了一段“画荻教子”的千古佳话 。

在母亲的教育下,欧阳修好学不倦,进步很快,十岁时已能吟诗作赋,叔父欧阳晔很高兴,安慰郑夫人说“嫂嫂不要为家里贫穷儿女年幼担心,这孩子将来一定大有出息 。”但欧阳修不满足已有的进步,认为要成就一番功名,必须广见博闻,为此十二岁时,欧阳修背起行囊,迈上了外出求师学习的历程 。一天傍晚,欧阳修匆匆来到襄阳城下,看见城门一关,心里很是着急,抬头一看,城头有一个老兵把守,便拱手施礼道:“烦请老伯开门,放学生进城好吗?”老兵本不愿破例开城门,但听出是个很懂礼貌的少年,顿生爱怜之心,说道:“既是读书人,我出一联,对得出,放你进城;对不出,明晨再进 。”老兵出上联:“开关早关关迟放过客过关 。”欧阳修略加思索,说:“出对子容易,对对子难啊,请先生先对吧 。”老兵有点恼怒,大声道:“我是要你对的!”欧阳修笑道:“学生已经对过了 。”老兵一想恍然大悟,立即下城楼开城门 。原来,欧阳修的下联是:出对易对对难请先生先对 。
2、以诗论菜一天中午,身为颍州知州的欧阳修与朋友悠游山水回来,已错过了用膳时间 。于是,他带朋友来到一家挂有“杏花村”酒旗的普通酒店 。瑟瑟秋风中,酒旗猎猎飘动,“杏花村”三字显得特别醒目,但酒店生意却显得很清淡,只有三五赶集的农民就着炒花生喝酒聊天 。地上的花生壳伴着阵阵北风缓缓地往屋里挪动,酒店里显得很静 。

欧阳修正是看中这里的安静,便于同朋友交流写诗体会 。欧阳修没有官架子,平时经常深入百姓,了解民生疾苦,所以很多人都认得这位慈眉善目的父母官 。今天看到欧阳修大人光临寒舍,店主人受宠若惊,赶紧把欧阳修请进僻静的房间,斟了二钟酒后,恭请欧阳修点菜 。欧阳修点了三个下酒菜后便虚掩房门,与朋友频频举杯 。让店主人纳闷的.是,上菜后不到二柱香时间欧阳修便唤店主人结账 。店主人问:“欧阳大人,敝店酒菜如何?”欧阳修沉吟道:“酒还不错,不过菜呢……”他从店主人手上要过纸笔,题了首打油诗:“大雨哗哗飘过墙,诸葛无计找张良,关公跑了赤兔马,刘备抡刀上战场 。”店主人看后,脸胀成猪肝色,为何?原来这四句诗分别说的是“无檐(盐)”、“无算(蒜)”、“无缰(姜)”、“无将(酱)” 。这无盐、无大蒜、无姜、无酱油的菜怎能让客人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