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忙找点赞扬清官的诗词.有谁知道关于

唐 白居易
三年为刺使,饮水复食叶 。
惟向天竺山,取得两片石 。
此抵有千金,无乃伤清白 。
况钟《贻耆民》
清风两袖去朝天,不带江南一寸棉 。
惭愧士民相饯送,马前酾酒密如泉 。
况钟(二)
捡点行囊一担轻, 京华望去几多程 。
停鞭静忆为官日, 事事堪持天日盟 。
于谦
手帕蘑菇和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 。
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 。
李汰(明)
义利源头识颇真,黄金难换腐儒贫 。
莫言暮夜无知者,怕塞乾坤有鬼神 。
叶存仁清
明月清风夜半时,扁舟相送故迟迟 。
感君情重还君赠,不畏人知畏己知 。
明东林觉人 贺宝莹
为官十载一世穷,布衣粗茶慰平生 。
何曾不识晋身路,祗缘未忘难为情 。
《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
郑板桥
衙斋卧听萧萧竹, 疑是人间疾苦声 。
些小吾曹州县吏, 一枝一叶总关情 。
郑板桥
乌纱掷去不作官, 囊中羞涩两袖寒;
写取一枝清瘦竹, 秋风江山作渔杆 。
晋代 吴隐之
古人去此水,一歃思千金 。
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 。
朱熹
葱汤麦饭两相宜, 葱补丹田麦疗饥;
莫谓此中滋味薄, 前村还有未饮时 。
清 蔡信芳
罢郡轻舟回江南, 不带关中一点棉 。
回看群黎终有愧, 长亭一别心黯然 。
清末民初,《大公报》主笔的刘孟扬《戒贪铭》:
财富人所羡,但须问来源 。来源果正当,虽多不为贪 。
来源不正当,清夜当自惭 。人皆笑我痴,虽痴亦自适 。
不痴何所得,痴又何所失 。居官本为民,贪求非吾志 。
钱多终非福,人格足矜持 。富贵等浮云,虚荣能几日?
人生几十年,所争在没世 。
四年级古诗 过华清官绝句 要发生大气势的诗句是什么?急!急! 华清官故址在今陕西临潼的骊山上,是唐代的行宫 。
这里有温泉,风景幽美,冬暖夏凉,李隆基和杨玉环常来游乐 。
相传杨玉环喜欢吃鲜荔枝,李隆基每年都命令从四川、广东一带飞马运送到长安,为此跑死了许多人马 。
《过华清宫绝句》共三首,这是第一首 。
这首诗通过运送鲜荔枝这一典型事件,形象而深刻地揭露了封建帝王的荒淫腐朽生活 。
这首咏史诗是杜牧路经华清宫抵达长安时,有感于唐玄宗、杨贵妃荒淫误国而作的 。
华清宫曾是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游乐之所,据《新唐书?杨贵妃传》记载:“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乃置骑传送,走数千里,味未变,已至京师”,因此,许多差官累死、驿马倒毙于四川至长安的路上 。
《过华清宫绝句》截取了这一历史事实,抨击了封建统治者的骄奢淫逸和昏庸无道,以史讽今,警戒世君 。
诗咏华清宫,却以“长安回望”领起,由望中景色的展开,导引读者渐入深境 。
首句叙写诗人在长安回首南望华清宫时所见的华清全景,“回望”二字既是实写,又启下 。
“绣成堆”语意双关,既点明骊山被两旁的东绣岭和西绣岭所簇拥,佳木葱茏,花繁叶茂,又是描绘有无数层叠有致、富丽堂皇的建筑掩映其间,宛如一堆锦绣,暗隐开元繁华如花团锦簇 。
由此,诗人蓦地升腾起一种回顾历史、反省历史的责任感,由景而发历史之感慨 。
正是“山顶千门次第开”以下三句,承上而来,回顾历史 。
第二句将镜头推进集中于“绣堆”的顶端,露出了那深宫重苑,从中可见唐玄宗、杨贵妃当年生活的奢华,并给读者设下疑窦:殿门森重,那“山顶千门”为何要“次第”大开?第三句前四字“一骑红尘”犹如电影中的蒙太奇手法,又将读者的视点移向了山路:黄土飞扬,一骑如飞 。
人们不禁因这两幅跳跃的景象再生悬念:禁门连开,快马驿传,难道有什么军国大事?然而“妃子笑”三字忽作转折,使人虽然松了口气,却越加不解,甚至因神秘的气氛憋得非要马上知道结果,诗人这才含蓄委婉地揭示谜底:“无人知是荔枝来” 。
原来这都是杨贵妃使然 。
当她看见“一骑红尘”奔驰而至,知是供口腹享受的荔枝到了,故欣然而“笑” 。
其他人以为这是来传送紧急公文,谁想道马上所载的是来自涪洲的鲜荔枝呢!诗的结句是全诗的点睛之笔,揭示了“安史之乱”的祸根:这繁华世界的奢侈,已到了人们难以想象的地步!让人不禁联想到当年周幽王为博褒姒一笑,不惜烽火戏诸侯,而导致了西周的败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