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赏析|简单有趣的诗词鉴赏

唐诗赏析(简单有趣的诗词鉴赏)
一首古诗理解,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分阶段的 。


你可以让一个孩子朗读“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也可以给他读“年少不识愁滋味”,但是真正去“懂”这些句子,我们自己也用了一辈子 。


对幼儿启蒙而言,我们可以把古诗的理解过程分为两个阶段:


初阶——具象理解
进阶——抽象理解


用一首大家很熟悉古诗举列:


【唐】李峤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


① 初读孩子能理解到诗中事物:


这首诗是部编版教材一年级要求掌握古诗,儿童启蒙古诗时候大都会学 。


就是因为这首诗本身描写事物很具象:有叶子、花开、江水、竹子,但又有引申一点的抽象 。


从花草水叶的表象能够引导向摸不着看不见的《风》,这就特别符合儿童认知发展,又很好的体现了诗歌的简单美好 。


我们先引导孩子去发现熟悉的东西,然后再引导孩子去了解,这首诗反应出来的事物变化的规律:


秋天的风能吹下落叶,春天的风能吹醒花朵;大风能吹起浪,狂风能把竹子吹得歪歪斜斜 。


再去读就会知道它为什么叫《风》了 。
这就是诗歌有趣的地方 。
诗里没有直接写出风,但却让我们感受到了风 。


② 诗歌无非都在共情


我们可以先思考下:人为啥要唱歌——为了讲理就去辩论了,为了搞笑就去讲脱口秀了;


人唱歌是为了表达感情的——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


诗歌最深的内核,在一切表象之外,再进一步的理解是引导孩子去"共情"诗歌内的情绪 。


但我们也不要直接告诉孩子这首古诗倾诉什么情,背后是什么哲理,因为那不叫共情,那叫灌输 。


学龄左右,孩子思维和情感都发展到一定的层次后,可以通过带孩子溯源理解古诗——就是给孩子讲这首古诗背后的故事 。


每个故事给孩子的感触都是不一样的,带着这些故事,再引导孩子沉浸到古诗中去感受,形成孩子自己对诗独特的 “感悟” 。
总结一下:
第一步:一起发现诗歌中的具体形象;


第二步:从具体形象找到背后藏着的规律或抽象的内容;


第三步:讲讲这首诗歌的故事,充分让孩子自己去感受其中的情感 。


这样的分阶理解,充分让孩子自己去感受,才能让孩子获得心里最真实的认知 。


而诗歌之所以能流传千百年,是因为人类的情感往往是一通百通的 。


随着分阶理解的积累,孩子会逐步具备鉴赏其他古诗的能力 。


学龄后百思特网再要求背诵古诗,会更容易快速理解、记忆,也更能适应现在大语文要求 。


我们常常会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


① 发现生活中的古诗画面


带孩子理解古诗的时候,我们可以带百思特网他到古诗描写的地点、场景中真实去理解 。
唐诗赏析|简单有趣的诗词鉴赏



但也不用刻意,古诗描写的也都是是我们生活中的美,更需要我们带着孩子一起去观察和发现 。


上图是在北京出差时看到盛开像雪一样的梨花,和这首诗的场景自然联想在一起 。


东栏梨花
【宋】苏轼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


② 通过名画理解古诗 。


学习写梅花的古诗,齐白石、张大千先生有很多画,可以结合 。
唐诗赏析|简单有趣的诗词鉴赏



还有很多山水、咏物诗歌都可以搜到很多名画相配,一边赏析名画,一边学古诗,从文学性和艺术性去提升孩子美育能力 。


③ 各种创意美术形式感受古诗


很多诗歌里面的描写画面都充满色彩美学,尤其写风景部分 。


比如下面这首最后一句,我们一边学,一边可以带孩子玩色彩,画出来 。


赠刘景文
【宋】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
一年好景君须记,
最是橙黄橘绿时 。

【唐诗赏析|简单有趣的诗词鉴赏】



咏物类古诗:如动物也可以带孩子简单的画出来,或者用彩泥捏出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