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一般都会表达作者的什么情感?

忧国忧民之感慨 国破家亡之痛楚游子迁客之凄凉 征夫思妇之幽怨 怀才不遇之寂寞 报国无门之激愤 建功立业之豪迈 自由悠闲之恬淡 秀美山河之热爱 友情之真挚 归耕隐居之乐 黑暗官场之苦 离别思念之情 时光易逝之感慨参考资料:我血淋淋的笔记本……

诗歌鉴赏 意境 思想感情 诗歌的意境一般都是为了烘托出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所谓以景衬情,借景抒情等等 。
比如诗人在平静的湖面上泛舟描写美景可能就是表达了他内心的宁静平和,再结合平时熟知的时代背景、诗人的经历等也许还能引申出他弃官之后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等等等等(我的想象了……) 。
而反过来说一般诗人想要表达他的思想感情很多都是借由写景、写事抒发出来的 。
这样营造出的意境也是为之后的抒情做的很好的铺垫 。
这是我的看法 。
所以你的老师说有些诗只表达了思想感情或者只渲染了意境,我不是很理解,最好举个例子~至于你说有些写景的诗好像是有主观情感的却只用答意境,答了思想情感就是重复,我猜可能是题目的要求不同答题侧重点也不同 。
如果要求你答意境,那你答到“描写了一个……的画面,带给人……的感受”也就差不多了,但要是要求你答思想感情,那还得加一句,“表达了诗人……的心境”,再深一层次就要结合作者背景谈谈,体现了诗人……的抱负啊追求啊精神之类的 。
其实诗歌鉴赏的各种题型做多了就会慢慢形成一种答题的感觉,这种感觉说白了也就是摸清答题套路,把几种必用句型烂熟于胸的本领 。
还有就是审题的确很重要,应试教育下你答的东西离标准答案稍微偏一点也许就拿不到满分了 。
古诗词一般都会表达作者的什么情感?

诗词鉴赏中的思想情感 一、怎样快速把握一首诗歌的基本内容在考场上,一道诗歌鉴赏题留给考生的时间仅有六七分钟,快速把握诗歌的基本内容是考生做题的关键,也是鉴赏的基础 。
方法有以下三点:(一)关注诗题、诗眼、诗注在诗歌阅读中,我们触目所及的首先是诗题,诗题往往体现了一首诗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趣、手法等 。
如杜牧《山行》,表明作者是山中行走所见之景,是一首写景抒情诗 。
2007年全国高考题诗歌鉴赏题是王维的《新晴野望》,标题直接表明了久雨初晴,作者放眼远望村野之景是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
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从题目中得知,这是一首抒离愁别恨的送别诗,贺知章的《咏柳》是一首咏物抒怀诗,白居易的《问刘十九》:“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标题的一个“问”和正文相互照应,更是意趣横生,亲切自然 。
读诗时,一定要细品标题,把诗歌标题中隐含的信息了然于胸,切不可绕道而行,舍近求远 。
诗眼是一首诗中能体现作者情感的字眼,抓住了诗眼,也就抓住了作者的情感趋向,抓住了诗歌的主题 。
诗眼可以在诗歌标题中,如杜甫的《春夜喜雨》,一个“喜”字直接表达了作者对夜晚一场春雨的喜悦之情;诗眼可以在诗的正文的某句中,如杜甫被称作“古今七言律第一”的《登高》诗中“眼难苦恨繁霜鬓”一句,把国家民族命运的艰难和个人前途命运的伤感浓缩在一个“恨”字中,家国之恨让人感到无尽的沉重与辛酸!宋之问《渡汉江》中有名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怯”字真切表达了作者由贬所还归家乡,既渴望了解家中近况,又害怕听到家中近况的矛盾心情 。
诗注是在一首诗后命题人所给的补注,可能是对作者写这首诗时相关的时代背景的介绍,也可能是诗中难读字句的解释,还可能是诗中涉及的典故等,对阅读整首诗和后面的答题都至关重要,切不可轻易放过 。
(二)学会知人论世中华诗歌早在遥远的古代就明确提出“诗言志”的主张,并且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
诗歌是诗人主观情感的载体,是诗人所处的时代,诗人的人生际遇和命运沉浮的直接反映,因此,了解诗人的生平、思想、创作风格,有助于对其作品的理解和把握 。
如辛弃疾曾经在抗金斗争的最前线出生入死,南归之后又遭到投降派的排挤和打击,所以其词多为回忆过去如火如荼的战斗生活,或者表达报国无门的愤懑情绪 。
再如高考中几次考到王维的诗,王维晚年隐居蓝田辋川,以禅悟诗,故有“诗佛”之称,与孟浩然同为盛唐山水田园诗派杰出代表,再加上其人多才多艺,诗歌而外,兼擅散文、音乐、书法、绘画、几者相互影响,故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所以,以山水田园诗为主,诗风或清幽恬淡或壮丽雄阔,“诗中有画”就是王维诗的主要内容和风格 。